孫中山,名孫文,1866年出生, 廣東香山人。
1889至1890年,赴香港西醫(yī)書院讀書,主張造反覆滿。
1895年,組織廣州起義后,被清政府列為“通緝犯”。剪掉辮子,換上西服,開始長達(dá)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在清政府的正式文件及國內(nèi)主要報刊中,孫文被貶稱為“孫汶”,意指強盜賊首。
1896年,在倫敦被清廷特務(wù)緝捕,倫敦蒙難使其名聲大振,成為世界名人。
1897年,流亡日本,為掩護行蹤,化名“中山樵”。
1903年,作家章士釗譯作《大革命家孫逸仙》,將“孫”姓與“中山樵”化名連用,“孫中山”之名由此而來。
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選為總理,提出“三民主義”學(xué)說。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推翻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
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1925年,病逝于北京,遺囑中告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國國民黨尊孫中山為“永遠(yuǎn)的總理”。中國共產(chǎn)黨尊孫中山為“老師”和“革命先行者”。海峽兩岸共同推崇的世紀(jì)偉人。一生矢志不渝愛國圖強,為世界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