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浪潮澎湃。十多年前,提到廈門,人們想到的是“經濟特區”;而今天,當人們再次提及廈門,似乎更容易想到的是投洽會。
13年,十三屆的國際性展會促成了一個崛起的“西岸”,使廈門能在更高站位上形成對“東岸”的吸引力。
今年,第十四屆投洽會,集“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ECFA的成功簽署”、“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持續性的政策扶持等多種新機遇于一身的廈門,繼續推項目、出新招,展現大廈門風采。
廈門市外商投資局副局長洪本祝指出,新的機遇也讓島外逐漸成為客商角逐的“主戰場”,島外大發展將是大勢所趨。
廈門團“端出”56個項目
廈門市外商投資局透露,截至8月31日,各區共上報今年“九八”簽約項目56項,總投資28.5518億美元,利用外資16.1471億美元。其中,合同40項,總投資25.1998億美元,利用外資13.0546億美元,意向16項,總投資3.352億美元,利用外資3.0925億美元。
與去年相比,今年“九八”簽約項目總投資金額已超過去年,利用外資比去年還相差了6.2511億美元,占去年的72%,其中合同項目總投資已超過去年,合同利用外資比去年還相差了5.7649億美元,占去年的69%。
據福建省外經貿廳截至8月23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可望簽約項目總投資占去年的67.04%,利用外資占去年的67.22%。與該統計列表中的各地市的數據進行比較,今年“九八”簽約項目的總投資廈門位居第一。
城市建設重點轉向島外
今年,國務院批準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這些意味著廈門島外的同安、翔安、集美、海滄四區納入經濟特區版圖。目前廈門島內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發展空間已趨飽和。經濟特區擴容,對廈門而言,受益最大的將是城市用地指標的增加。基于此,目前廈門城市建設的重點已經在向島外的翔安、同安、集美、海滄四區轉移,大力發展島外經濟。
據廈門市外商投資局截至8月31日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上報的簽約項目主要集中在工業、農業、房地產、旅游業和其他(含服務業)等。其中,同安經貿局10項,海滄經發局9項,象嶼2項,火炬管委會3項,翔安經貿局7項,集美招商局7項,思明投資事務局14項,湖里招商局4項。可見,島外的項目數量遠多于島內項目。“特區擴容后,島外也按城市的標準來建設新城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政策制度將陸續實現一體化,并將最終實現島內外一體化的藍圖”。
投資環境也要人文氣息
廈門處于海西與海東的核心接點,是海西中心城市,隨著福廈高鐵、廈深高鐵、龍廈高鐵的開通,廈門必將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交通樞紐。良好的城市環境和便利交通,使廈門成為發展產業的首選地。目前,廈門已經整合出了13條百億以上到千億以上產值的產業鏈、產業群。
其實,廈門投資環境的改善,通過投洽會就能一目了然。因為,這些年有多家全球知名跨國公司先后入駐廈門。以戴爾公司為例,1998年,戴爾公司通過投洽會這個平臺把它的中國客戶中心落戶廈門。十多年過去了,多家全球知名跨國公司的老板先后駐足廈門,表現出了對廈門投資前景的高度關注。
廈門市市長劉賜貴在“營銷”廈門投資環境時就曾說過,廈門連續兩次在全國文明城市評比中排名第一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廈門市民熱愛這座城市。廈門不僅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更有濃厚的人文氣息。
今年的投洽會,廈門又吸引了眾多外資來廈,港澳臺、歐、美、加、日韓是一個都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17個項目,總投資52620萬美元,其中利用外資42268萬美元。
政府紛紛出招吸引外資
除了廈門自身的優越條件之外,廈門市政府也紛紛出招,吸引外資。
針對國家對鼓勵類項目恢復征收進口環節增值稅新政,廈門市外商投資局對全市大型外商投資企業的調研摸底后,提出對進口設備免稅額度1000萬美元以上的光電、平板顯示、航空維修、輸配電等鼓勵類且建設周期長的重點大型外資企業予以貼息,并會同市財政局擬定貼息辦法上報市政府。
廈門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為契機,爭取對臺引資先試先行政策,促進產業對接。重點突出現代服務業和高新產業的對臺引資,依托各種載體推進產業聚集。如利用五緣灣商務營運中心、杏林灣片區商務營運中心,引進臺資企業設立企業總部、區域總部、結算中心、采購中心、營銷中心、展示中心。
今年,廈門團將結合投洽會的特點,根據廈門市產業發展方向,設置不同的主題招商。廈門將承辦外商對華投資項目對接會、新能源投資項目對接會、投資基金項目對接會、現代農業投資項目對接會、開發園區投資項目對接會、品牌連鎖加盟對接會、生物醫藥與健康環保項目投融資對接會和投資商投資計劃說明會8場對接會。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