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聚焦
![]() |
黃委首次實施黃河下游生態調度
Updated: 2008-07-09 15:10 ![]()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以其占全國2%的水資源,承擔著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的供水任務。隨著沿黃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上世紀90年代流域生態用水被擠占約60億立方米,不堪重負的黃河頻繁斷流,不僅給沿黃城鄉居民生活及工農業生產帶來極大危害,而且使河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河口地區濕地面積萎縮,土壤鹽漬化加重,植被面積減少,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 1999年根據國務院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水量實行統一調度,實現了黃河連續九年不斷流,確保了供水安全,使日益惡化的生態系統得以恢復。但現階段黃河仍屬于較低水平的不斷流。為更好地滿足經濟、輸沙、生態和稀釋等功能性用水,2008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實現黃河功能性不斷流,并于上半年首次實施了黃河下游生態調度。 近期黃河下游生態調度重點是滿足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用水,并兼顧黃河下游河道和濱海地區生態用水。生態調度的目標是穩定和擴大河口三角洲濕地范圍,改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 根據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需水規律,黃河水利委員會在今年3月中旬至6月上旬,塑造了利津生態流量過程,并在6月下旬結合調水調沙有計劃向河口三角洲濕地進行生態補水。 據統計,3月11日至6月10日利津斷面日平均流量351立方米每秒,其中大于4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數達到了40天,期間最大流量為593立方米每秒,平均流量及大于4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持續歷時為統一調度以來次大。而在20世紀90年代,同期利津斷面平均流量僅為138立方米每秒,并長期處于斷流狀態。 結合調水調沙,塑造了實現向河口濕地補水的徑流過程。6月24日開始向河口三角洲濕地人工補水,共向濕地人工補水1356萬立方米,核心區濕地水深平均增加了0.3米。根據6月19日與7月4日兩次衛星遙感監測,核心區濕地增加3345畝。補水完成后增加淡水濕地4650畝。低洼處水深可達1.5米左右。同時,由于近海口漫溢,增加河道水體面積18475畝。 今年開展的黃河下游生態調度,其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向河口三角洲濕地人工和漫溢補水,濕地水面面積增加,提供了三角洲濕地指示性植被蘆葦在發芽和生長旺盛期的用水,為丹頂鶴、白鸛、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等許多水禽提供了理想棲息地,促進了蘆葦植被的生長,有利于保護區植被的順向演替和鳥類棲息地功能的恢復與改善。 二是增加了河口地區地下水的補給量,提高了地下水位。在距河岸4公里的范圍內,生態補水后,地下水位提高幅度在0.02~0.65米。地下水的補給有利于防止海水入侵,減輕鹽漬化。 三是增加了濱海的淡水補充,有利維持近海水域合理的鹽度,并輸送了大量的營養鹽,對河口近海地區水生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據統計,本次調水調沙共向近海補充淡水約36億立方米,3月中旬至6月上旬共向近海補充淡水28億立方米。 四是在河口地區魚類洄游和產卵關鍵期的3至6月間塑造適宜的徑流過程,為河口地區魚類的洄游和產卵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五是大量泥沙進入河口地區和近海口洪水漫溢,加快了三角洲造陸過程,有效促進三角洲濕地植被的順向演替。 自2002年以來連續7年調水調沙,大量淡水注入大海,使黃河口生態系統得到恢復和改善。根據《中國海洋公告》,黃河口生態系統2006年前為不健康,到2006年已恢復至亞健康。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由于淡水補給量的增加,也得到顯著改善。目前已有4238公頃濕地恢復了原貌,三角洲的植被逐年增多,蘆葦面積增加到5.2萬公頃。保護區內野生植物達407種,有14種國家稀有樹種也落戶黃河口。80年代消失的黃河銅魚又重新成群顯現。國家級保護區的鳥類由九十年代初的187種增加至目前的283種;目前已發現有野生珍稀生物459種。 (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_6080YYY午夜理论片中无码_性无码专区_无码人妻品一区二区三区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