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陽宗海位于昆明市和玉溪市交界處,湖泊面積約31平方公里,總蓄水量6.04億立方米,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碧波萬頃的海子宛如一顆“高原明珠”,鑲嵌在滇中大地上,哺育著沿湖數萬生靈。2002年以來,陽宗海近6年保持二類水質。
陽宗海水體砷濃度超標
2007年10月,宜良縣環境監測站監測到陽宗海水體砷濃度與此前相比出現異常波動、升高。2008年4月以來,水體中砷濃度持續上升,6月份超過三類水質標準,砷濃度均值達0.055mg/L,超過國家Ш類水限制(0.05mg/L),于是將情況上報省環保局。后云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昆明市環境監測中心、玉溪市環境監測中心即對陽宗海實施加頻、加密監測,至同年7月16日砷濃度達0.102mg/L,超過國家V類水限制(0.1mg/L)。7月30日,全湖平均值為0.116毫克/升,超過五類水質標準0.16倍,類別為劣五類。
陽宗海出現了砷濃度超標的污染現象,云南省政府于2008年9月12日宣布陽宗海實施“三禁”:禁止飲用陽宗海的水,禁止在陽宗海內游泳,禁止捕撈陽宗海的水產品。到9月16日,陽宗海湖水砷濃度監測值高達0.128毫克/升,遠遠超過0.05毫克/升的飲用水安全標準,最高值0.134毫克/升出現在10月1日,隨后呈緩慢下降趨勢。
陽宗海被污染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在沿湖村民的頭上炸開。澄江縣陽宗鎮海晏村村民李樹全說:“太突然了,在湖邊住了這么多年,還是頭一次聽說湖水有毒。”事實上,許多村民都和李樹全一樣,對“砷”這個名詞感到很陌生。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湖邊,喝著湖水長大,在湖邊游泳、垂釣。現在,這一切都變了,雖然湖水看上去還是那么干凈清澈。
砷在環境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砷的化合物均有毒性,“砒霜”的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
媒體高度關注
2008年9月以來各大媒體、網絡均對云南省陽宗海砷污染事件進行追蹤報道。從媒體關注的角度來看,該事件現在已經成為僅次于三鹿奶粉事件的重要媒體議程,地方政府被媒體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陽宗海污染事件,最早公開提及的是《2008昆明市環保簡報第21期》:“8月19日,我局會同玉溪市環保局、呈貢縣環保局、宜良縣環保局開展陽宗海流域環境專項檢查,‘云南澄江錦業工貿有限公司已于2008年7月16日全面停產至今’”。
8月25日環境保護部的網站轉載該文,同日,綠色記者沙龍也轉載該文。綠色記者沙龍是中國較為知名的環保NGO——非政府組織,該組織曾于2004年參與組織了當時轟動一時的云南怒江大壩停建事件,可以說是環保領域的先鋒。
網上關于陽宗海事件的輿論也不約而同受到影響,媒體要求問責之聲不絕于耳。全國媒體爆發,重點問責地方政府。國家級大型媒體也加入報道戰團,其中有《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的重量級報道。此外,省內和省外媒體也進行相關報道或發表評論。路透社曾援引新華社客觀事件動態報導,在全球發布《云南高原湖泊陽宗海遭到砷污染》。
誰是罪魁禍首
云南公安機關于2008年9月13日對此事件立案偵查,并委托鑒定機構組織有關專家,對本案的污染原因進行鑒定。鑒定人根據相關資料,并結合現場調查情況,證實陽宗海水體砷濃度增加不是自然地質因素造成,并排除了砷污染源來自陽宗海入湖河流。
經云南省環保局對陽宗海周邊及入湖河道沿岸企業進行緊急檢查,排查出8家企業有環境違法行為,并初步確定,陽宗海水體砷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云南澄江錦業工貿有限公司。
該公司位于陽宗海西南端,距湖面約1.5公里。有關資料顯示,這家公司始建于1996年,最早為鄉鎮企業,后改制為私營企業,工廠17公里的半徑范圍內,富藏高品位風化磷礦區。公司設有硫酸和化肥兩個生產車間,停產前已建成硫磺制酸5萬噸等生產線多條。
多方鑒定和排查,認為錦業公司是本次陽宗海砷污染嫌疑對象。隨后,鑒定人對錦業公司進行了重點調查,包括生產工藝、生產設施調查,發現錦業公司在生產項目建設、涉高砷化工生產過程中,使用砷含量超過國家標準的鋅精礦燈原料;未建設規范的生產廢水收集、循環系統及工業固體廢物堆場;含砷聲場廢水長期通過明溝、暗管排放到廠區內最低凹處沒有經過防滲漏處理的土池內,并抽取廢水至未做任何防滲處理的洗礦循環水池進行磷礦石洗礦作業;將含砷固體廢物磷石膏傾倒于廠區外三個未經防滲漏、防流失處理的露天堆場堆放;雨季降水量大時直接將土池內的含砷廢水抽排至廠區東北側鄰近陽宗海的磷石膏渣場放任自流。據此,錦業公司被最終確定為造成本次陽宗海水體砷污染的主要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