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閩王金身入島,兩岸同祭先祖。福州市晉安“閩王金身巡安臺灣暨宗親文化交流訪問團”將于6月19日赴臺,這是閩王(王審知)金身首度入臺灣本島巡安,也是大陸首個正式入臺進行宗親文化交流的民間訪問團。
此次巡安訪問團團長、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利民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說,這次入島對打造閩王文化品牌意義重大,王審知后裔和宗親在兩岸同胞中共有250多萬,通過不斷交流合作,對兩岸早日實現統一會做出新的貢獻。他還表示,這次也是貫徹海西先行先試政策落實,提高的層次,擴大了影響。
據晉安區人民政府副書記黃詩楊介紹,巡安交流活動時間為2009年6月19日至28日,是受臺灣臺中縣王氏宗親理事會的邀請,由福州市晉安閩臺王審知研究會主辦,巡安訪問團由87人組成。
巡安訪問團將于6月19日從馬尾乘船赴馬祖,在馬祖舉行歡迎儀式及巡安祭祖活動;6月20日乘“臺馬輪”號前往臺灣島;21日—26日在臺中舉行祭祖活動,閩王金身接受臺灣島王氏宗親祭拜。6月28日下午訪問團返回晉安。
據了解,閩王后裔、臺“立法院長”王金平,臺中市長胡志強,臺中縣長黃仲生,馬祖縣長陳雪生將參加接駕和祭拜等活動。
此次巡安交流活動得到了臺灣政要名人的認同和支持,紛紛寄來題詞。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題詞“尋根思源”,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題詞“和諧兩岸”,閩王后裔、臺“立法院長”王金平題詞“德政惠民”,臺中縣長黃仲生題詞“源遠流長”。這些題詞已經轉交到福州市晉安閩臺王審知研究會,成為今年閩王(王審知)金身巡安臺灣的一大亮點。
為增強海峽兩岸鄉土情緣,增進閩臺兩地人民“八閩共祖、血濃與水”的深厚感情,此次交流活動晉安區精心準備,將利用閩王金身巡安臺灣開展宗親文化交流的有利契機,帶去晉安區特有的壽山石雕、西園軟木畫、脫胎漆器等特色產品,作為文化交流活動的特色禮品,向臺灣同胞介紹晉安風土人情,充分展示晉安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特有魅力。晉安區還將以此為契機,推動壽山石、軟木畫等民間傳統藝術品赴臺灣巡展。
另記者了解到,這也是繼王審知神像暨宗親文化交流團去年赴金門成功巡安之后的又一次兩岸王氏宗親的大型交流活動。2008年1月9日,閩王金身由廈金航線踏上了直航渡海、首次巡安金門的旅程。閩王王審知金身巡安金門暨宗親文化交流訪問團一行70余人,護送閩王金身經廈金航線同往金門,并巡行了金門13個王氏宗祠。
王審知是福建的“開閩王”。一千一百年前,王審知三兄弟率領18姓將領、50姓義軍揮師南下,拜劍開疆,一統八閩。王審知治閩期間,奉行保境、安民政策,使福建出現“時和年豐,家給人足”景象。
時光流逝,福建眾多王氏后裔漂洋過海移居他鄉,至今臺灣地區許多市縣均有王氏宗親組織,臺灣島內的“三王”子孫宗親約有50萬人,其中不乏臺灣“立法院”負責人王金平、商界知名人士王永慶等。
人物簡介: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又字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閩王生于天下大亂之唐末五代十國,為保鏡息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他稱藩中原,而拒稱帝,寧納貢,護統一。他的事跡在民間流傳很廣,很多地方奉他為神來敬仰。
就今而言,他的故事頗有現實意義。他對民實行輕徭薄賦,獎勵工商、發展農業、拓展海外貿易、重視文化建設、以德仁治閩、任用賢才,這一系列舉措確保了當時閩國的社會穩定、生產發展和人民安居,為此被閩人民尊崇為“開閩第一”。
編輯:鄧京荊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記者 胡美東 見習記者 朱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