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云南毗鄰東南亞、南亞,對于云南來說,東南亞和南亞分別被定位為云南對外開放的兩張牌,近年來,云南省加快與東南亞、南亞等周邊國家的合作交流,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使云南成為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的大通道,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發揮橋頭堡作用。然而,一直以來云南的“東南亞牌”打得比較出色。在不久前召開的第17屆昆交會上,同期舉辦了中國-南亞商務論壇、中國-南盟經貿高官會和南亞商品展,以及各類南亞國家投資政策說明會。具有15億人口的南亞大市場正在向云南敞開大門,而面向南亞,云南如何做到再造“橋頭堡”呢? 云南省貿促會會長、中國—南亞商務論壇秘書處秘書長李家壽有關云南與南亞經貿合作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出訪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云南省貿促會會長李家壽:2009年4月12-23日出訪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與中國接壤,歷史上與云南經貿往來頻繁。隨著實施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立足周邊,拓展東盟,開拓南亞,深化次區域合作”的開放強省戰略,云南與南亞合作將更有信心。南亞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與云南的合作前景非常好。這幾年南亞地區政治相對穩定,經濟較快發展,開放意愿強烈,對外開放的步子較快,與云南的合作基礎比過去好很多。此次出訪重在為第四屆南亞商務論壇和第二屆中國南亞商品展招商招展,所到之處受到各國各地商會的歡迎和支持。南亞各國企業就像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企業,抱著比較開放的心態,期望外國人去投資。這樣的情形,既反映出當地商會、企業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愿望,也反映出我們之間的交流還是太少。而中國-南亞商務論壇則為雙方搭建了一個對話的平臺,南亞商品展則形成了商品的平臺。同時,昆交會期間一系列活動將開展,希望云南有機會作為中國與南亞貿易交流的平臺,利用好此平臺,不僅為中國-南亞的合作起到促進作用,也對云南與南亞的合作起到帶動作用。
云南與南亞經貿合作增長迅速
李家壽說,云南與南亞合作的最大亮點是貿易增長迅速,南亞已成為云南對外貿易中新的增長點和新興市場。2004年舉辦第一次南亞商務論壇,截至2008年,云南與南亞的貿易從2004年的1.9億美元到2008年的8.98億美元增長了369%。尤其是近兩年,增速加快,2007年貿易額比2006年增長了154%,2008年比2007年增長了60.6%,而此時其他地方的貿易形勢已經變化,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數據說明,南亞已成為云南對外貿易中新的增長點和新興市場。同時,云南與南亞重點國家印度的貿易,也呈現同比增長迅速的局面。數據顯示,四年間云南與印度的貿易額增長了375.8%。不過,云南與南亞的貨物貿易仍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過境貿易、轉口貿易等其他形式的貿易還未開展起來,其實云南經緬甸走海路轉口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的貿易空間也很廣。與貨物貿易相比,云南與南亞之間的服務貿易還比較滯后,就服務貿易中的旅游業來看,南亞的旅游資源豐富,與云南有非常好的合作前景,而且目前已開通昆明-加爾各答、昆明-達卡兩條空中航線,旅游交通非常便利。
據李家壽介紹,從產業發展情況來看,中國與南亞的互補性很強。以擁有最大市場的印度為例,云南在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與印度存在較大互補性。印度的IT、服務業、外包產業等第三產業發達,金融業、證券、保險等行業管理規范有很多云南可借鑒學習的地方;而云南在第二產業方面尤其是重工業、礦業較強,能源、電力是強項。
交通運輸進一步便利
李家壽說,云南的地緣優勢盡快轉變為經濟優勢,潛在優勢變成實在的優勢,仍要靠大通道的建設,這也是云南“走出去”的重要前提。而大通道建設,除了公路鐵路布局外,也要有通訊建設和沿線經濟的布局,使通道經濟在此過程中得到發展也帶動沿線經濟發展。目前,中國與南亞的陸路交通條件在逐漸改善。據了解,“騰沖猴橋—密支那—印度雷多”的公路建設已經啟動,在今年博鰲論壇上,溫家寶總理承諾將投資100億元用于支持東南亞、南亞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包括史迪威公路建設。而另一條公路:中國—緬甸—孟加拉國的建設,目前得到的消息是也正在加快建設。除公路外,長遠來看,鐵路建設也在積極推進,第三亞歐大陸橋的西線也在籌劃之中。可以說,云南與南亞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但云南與南亞的經貿交流發展并不能等待陸路交通條件改善之后,在此之前,云南應盡可能發揮航空領域的優勢,把過去在香港、泰國曼谷中轉的旅客變為在昆明中轉,發揮昆明空中樞紐的作用,這也完全有可能實現。并且,南亞國家對于建成昆明空中樞紐的提議非常感興趣,在之前訪問尼泊爾時,對方就提出希望盡快開通昆明-加德滿都航線,利用云南豐富的客源帶動尼泊爾的旅游業發展。利好的消息是,7月17日東航將開通昆明—加德滿都航線,而昆明與馬爾代夫過去飛過包機,今后也將通航。在陸路運輸方面,加強中緬輸油管道的建設,建成后不僅能運輸油氣,更能帶動公路、鐵路的建設和運輸的發展,到達印度洋后再達到其他國家就非常方便了。
云南與南亞的經貿合作存在的問題
李家壽:遺憾的是,除了貨物貿易之外,云南與南亞之間相互投資合作仍很少,相互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仍然是最大一塊短板。首先,在印度強項——信息產業上,云南與之的合作速度還不夠快;其次,境外投資和經濟技術特別是承包工锃上,云南基本還未開展,合作非常少。反觀全國的數據,印度早已連續3年成為我國最大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場,2008年承包工程的合同金額更是達到了244億美元,營業額83億美元。李家壽認為,中國企業承包工程在印度做到最大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客觀方面,印度承包工程市場巨大,近幾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增多,如在印度拿工程較多的是山東建工;在政策環境方面,印度工程承包管理規范、市場開放,只要符合有關要求規定的企業很容易進入這個市場。這對云南企業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遇。云南企業在外經方面的優勢卻沒有在南亞得以發揮,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云南省外經企業過去將重點放在周邊國家及東盟對南亞市場了解不夠,其次是交通制約,云南與南亞雖然地理位置最近,但貿易運輸距離卻最長。因為貨物從南亞出發到云南要通過南亞港口再經馬六甲海峽先到廣西、廣東等省的口岸,再由鐵路運到云南,運距有4000多公里,而從騰沖猴橋口岸通過“史迪威”公路到印度雷多僅有460公里。此外,因為云南與南亞的“語言橋梁”搭建欠缺,在印度僅有新德里有中文導游而數量也僅有20多人,且翻譯水平不高;交通和語言的限制也進一步導致云南企業對南亞國家的有關投資政策了解不多,更不敢貿然投資。
云南與南亞經貿發展潛力
李家壽:云南與南亞的合作領域具有非常強的互補性,可以開展全方位的經貿合作。從產業發展情況來看,中國與南亞、印度的互補性很強。以擁有最大市場的印度為例,2006-2007年印度的三大產業的占比分別為農業18.5%,工業26.4%,第三產業55.1%;而同期云南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為43%和39.1%,這說明云南在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與印度存在較大互補性。目前,云南與南亞的貿易往來還以印度為主,且主要以云南出口磷復肥、尿素等化工產品,進口鐵礦石、氧化鋁等相關工業原材料為主,產品結構較為單一。而在未來,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合作領域廣泛的藍圖。李家壽認為,印度IT、服務業、外包產業等第三產業發達,金融業、證券、保險等行業管理規范有很多云南可借鑒學習的地方,也有多方面合作可能。而云南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礦業較強,能源、電力是云南的強項。李家壽到加爾各答訪問時,經常遇到停電,而像博物館、政府部門和富豪家里等重要場所空調卻很少見,或者老舊,究其原因是這些地方電力資源匱乏,也反映出其制造業的落后,這些都為云南提供了市場機遇。尤其是云南在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利用較快,相信今后也是可以拓展的領域。農業方面,雖然兩個地區農業的占比差不多,但可合作的領域也很多。這也是近兩年來云南與印度貿易爆發式增長的原因。2001年-2007年間云南與印度的貿易一直是逆差,最大時貿易差額達5000萬美元,因為云南進口以鐵礦石、鉛鋅、氧化鋁等礦產品為主;而隨著云南重點商品磷肥、尿素等化肥出口加大后2008年云南與印度貿易形勢扭轉為順差且差額達1.1億美元。除了化肥的出口外,優質農業品種如雜交水稻等為主的科技合作也可以走出去
編輯:關曉萌 來源:中國日報駐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 實習記者 郭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