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云因慈善創新榮獲“中華慈善優秀工作者獎” 攝影 胡美東
福州市慈善總會第一任“慈善愛心大使”福建海峽衛視主持人楊宓 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攝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近日,記者獲悉福州市慈善總會會長方慶云因對慈善救助項目創新有新突破,在紀念中華慈善總會成立15周年暨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表彰大會上榮獲“中華慈善優秀工作者(志愿者)獎”。
在慈善救助項目創新上,方慶云會長開展了“331”慈善系列救助工程、“助孤千名”、“慈善助老服務站”、“慈善醫療服務”、“環保義冢──慈善園”等項目,到2009年6月,福州市慈善總會認捐善款9254萬元,受助人數達7萬多人。
據介紹,方慶云會長以“救危助急,濟困扶貧”為宗旨,積極籌措善款,采取“臨時救助、定期救助、長期救助”相結合的做法,不斷開拓創新,取得優異成績。在城市以基本養老為重點,開展“三項慈善服務”:一是以社區為單位,建立“慈善助老服務站”。招聘下崗職工和待業人員為服務員,經過培訓,發證上崗,每個服務員負責照顧4名孤寡老人,每個服務站配置一臺洗衣機和必用勞保品。服務員每天上門免費為70歲孤寡老人服務,做好“五個幫助”,幫助清理衛生,幫助洗衣服,幫助購買物品,幫助看病取藥,并與老人交流讓他們不再孤獨。
二是先后與四個醫院合作,開展“慈善醫療服務”。如與吳熙婦科中醫院合作為城區60歲以上540名孤寡老人發放《慈善醫療救助卡》,每人每年定額救助360元,分12次使用,連續救助10年。三是開展“臨終關懷救助”。與三山陵園合作建立“環保義冢——慈善園”,專門為城市孤寡老人去世后提供免費花葬,得到社會高度贊揚。除此定期、長期救助之外,對于臨時性、突發性的災害,春節期間“情暖萬家”等都做得有聲有色。
在方慶云帶領下,確定在9個縣(市)區經濟欠發達的老、少、邊、島148個農村鄉鎮,1300多個行政村開展“331”慈善系列求助工程。所謂“331”慈善救助工程,第一個“3”是指3個項目,即助養孤兒、助養孤寡老人、助學高中貧困生;第二個“3”是指名額,即助養、助學名額各300名;“1”是指每位受助人每年可獲得1000元助養金或助學金。在開展“331”慈善救助項目中他定向救助一名父母殘疾的貧困高中生。
2007和2008年兩救助孤兒600名,連續救助到16歲;孤寡老人600名,連續救助三年至高中畢業,每人每年1000元。在此基礎上,2009年再開展“千名助孤”活動,這樣使全市所有的孤兒都得到慈善的救助。每年需要善款300多萬元,這三項救助活動范圍之廣,人數之多,時間之久,是歷史上所沒有的。
從2006年9月30日福州市慈善總會成立至今,方慶云會長積極傳播慈善文化,形式多樣。他認為慈善事業除了通過社會捐贈,做好弱勢群眾救助為載體外,還要不斷強化慈善文化的傳播,才能使全社會更多的人了解慈善,關心慈善、熱愛慈善、參與慈善。該會為了更好傳播慈善文化,于2008年底開始特聘“慈善愛心大使”,福建海峽衛視主持人楊宓成為第一任“慈善愛心大使”。該會針對受救助的弱勢群體,在生活經濟上給予救助,思想精神上給予幫助,樹立“自信、自愛、自強、自立”信心,克服“自悲、孤獨、抑郁”情緒,培育感恩、關愛社會的理想。
方慶云早在1998年和2004年,東南亞海嘯期間,由他主辦的書畫展,兩次拍賣書畫,把13萬元分別捐贈給福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和民政部門(慈善總會當時未成立)。去年五月汶川賑災捐贈活動中,有二幅書法和其他書畫家作品一起拍賣了20萬元,全部捐贈給災區人民。
目前,福州市慈善總會認捐善款到位數6076萬元,占應到95.7%。總支出5332萬元。為了加大傳播慈善文化的力度,他還提倡采取“多形式、多樣化、多渠道”拓展宣傳活動。其中2008年與福州市委文明辦、社科聯共同舉辦“慈善事業研討會”,向省內外征集論文,來自上海、浙江、福建等大學教授、社會學者、慈善家和黨政政研部門積極參與,從中選擇40多篇匯集成冊,出版《慈善事業征文集》。
他在籌備階段,親自撰著《慈善三字經》,全文132個句子,涵蓋七個方面的內容,敘述慈善的意義、作用、如何參與慈善,如何捐贈,項目選擇,慈善資金物資管理,機構隊伍建設等,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深受大家歡迎。
另記者了解到,日前,中國公益總會在京表彰“十大慈善愛心大使”,福州市慈善總會會長方慶云榜上有名。在7月16日紀念中華慈善總會成立15周年暨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表彰大會上,中華慈善總會共授予208名個人“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人物獎”,授予215個單位(企業)“中華慈善總會突出貢獻單位(企業)獎”,授予105個項目“中華慈善突出貢獻項目獎”,授予95個機構“中華慈善先進機構獎”,授予152名慈善工作者(志愿者)“中華慈善優秀工作者(志愿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