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記者:刺激未來醫藥市場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方芳:這包括宏觀因素和行業自身驅動的因素。宏觀因素包括GDP的增長、人口老齡化、城市化的加速、慢性疾病的增長,以及政府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
2008年,中國65歲的老年近1.1億,到 2040年,中國22%是老年人,也就是5個人中,有1個是老年人,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據說上海已經出臺政策鼓勵生二胎,但反應不積極。老年人是用藥的大群體。
去年,中國衛生保健支出1萬億,占GDP的4.6%,這個數字遠遠低于美國,美國的衛生保健占GDP的13.5%。中國糖尿病人最多,達到4000萬人,但用藥不到全球的5%。
過去10年,全身性抗感染藥的份額在下降,而抗腫瘤藥、醫用溶液和糖尿病的份額在上升,且增長迅速。
過去的10年,中成藥的增長成為本土企業的一個亮點,中樞神經系統用藥成為本土企業的一顆新星。
抗腫瘤、抗糖尿病、抗病毒尤其是抗乙肝藥成為跨國藥企的新增長點。泰能、輝瑞,拜復樂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總之,慢病用藥增長速度快,不管是跨國企業,還是本土企業。
中國日報記者:您認為云南醫藥市場存在什么問題?
方芳:云南那么好的資源,真的要發展,我認為最主要是人才,中國好的醫藥科技園幾乎都在東部沿海。受經濟、地理位置的制約,云南如何能把高端精英吸引過來很重要。
醫藥行業流動率大,約在25%左右,所以每年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都要招不少人,如何能招聘、培養并留住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
另一個原因還是剛才提到的GDP,醫藥市場和GDP分不開,云南GDP落于全國水平。
假如昆明有個福人患腫瘤,北京上海醫療水平高,他可能跑到北京上海治病,不在昆明治療,能否吸引住他們,就看當地醫療設施和其他因素了。
云南省政府意識到醫藥市場的發展契機,將醫藥作為經濟支柱,這具有前瞻性,40%看招商引資是否成功。
中國日報記者:不管是跨國公司還是本土企業,都有成功的案例,云南的醫藥企業應該向他們汲取什么?
方芳:在醫藥行業,研發和推廣花費最大。當然,加大研發投入很重要,如果只復制別人生產過的,那么這個公司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5年前,一窩而上生產抗生素,當時是好的領域,現在就不是。比如,去年揚子江藥業投入1.14億美元用于新產品的研發。
國內醫藥企業也重視研發,研發資金每年28%的速度增加,這些費用都是由企業自己承擔,高于銷售額的增速,表明我國企業從仿制向自主創新轉變中國的醫藥企業相對分散,美國的輝瑞占據美國醫藥市場近10%的份額,但中國大型醫藥企業只占到市場的1%略高,不到2%。
在北京和上海這些大城市的醫院有電子處方,以后云南是不是也會有電子處方?再往以后發展,是否會出現網上藥房?在網上拜訪醫生?
跨國企業非常看好中國市場,有的甚至把亞太總部搬到中國,過去的5年,中國醫藥市場的規模超過翻番。輝瑞將來準備覆蓋600多個城市,銷售代表將增至6000 到7000個。
來源: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記者 李映青 Angelia)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