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消息:昨日,有市民說,成都標志性建筑之一的天府廣場鐘樓的時鐘指針不走了。“前兩天,鐘樓確實發生了故障。經過維修,鐘樓恢復了正常。”據透露,今年3月,電信大樓人員和設備將全部撤出,電線將被拆除。屆時,時鐘正式“停擺”,屹立天府廣場32年的“成都第一鐘”將退出成都舞臺。鐘樓拆除后,原址將修建天府大劇院。
成都路標 朋友走散了 就在鐘樓底下等
“前天上午,鐘樓停了。昨天下午修好的。”天府廣場的環衛工人王性華說,她在此掃地10多年,每次要看時間,她都會習慣性地抬頭看鐘樓。“以前到了中午12點,鐘樓還會響12下。”王性華說,很多外地人來成都耍,會讓鐘樓做背景,留影紀念。“如果與朋友走散了,只要說是在鐘樓底下等,大家都曉得。”
成都電信公司接入網中心工作人員茍興偉向記者證實,18日上午10時許,鐘樓確實停止了運作。當天下午1時許,技術人員開始對鐘樓維修,19日下午4時許,技術人員將鐘樓維修好。茍興偉說,目前,時鐘的維修工作處于“三無”狀態,即無技術、無配件、無人員,偶爾“客串”維修的技術人員也并非專業人員,只能通過電腦對時鐘進行調節。
將成絕響 今年3月 大樓斷電鐘樓停擺
茍興偉說,1969年,鐘樓建成。當時,鐘樓安裝的是機械鐘,有8名工作人員專門進行維護。1996年,電子鐘代替了機械鐘,電子鐘是從煙臺一家鐘廠引進的。最初,煙臺那家鐘廠專門委派了一名技術人員來成都,專職負責時鐘的維修。鐘廠破產后,技術人員也撤走了。
這幾年來,時鐘經常出現問題,工作人員只好四處尋找配件。茍興偉說,4年前,控制鐘聲的配件壞了,一直沒有找到新的配件來更換,鐘樓的鐘聲從此消失在成都上空。
茍興偉回憶,2001年,鐘樓壞過一次;2005年,一次打雷,鐘樓也出現了問題。之后通過維修,鐘樓恢復正常。“去年,時鐘至少壞了3次。這次修好后,不曉得能堅持多久。”茍興偉說,時鐘內部安裝的都是電動機械,一些電機類的配件老化了,指針就走不準確了。“我們現在在拆除設備,處于撤離的收尾階段。”茍興偉說,根據規劃,電信大樓要被拆除,原址要修建天府大劇院。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們就開始拆除設備。“今年3月,我們要拆線,大樓一斷電,鐘樓只有停止運作了。”
一探鐘樓 地勢險惡 秒針重量超過1噸
昨日下午,記者跟隨茍興偉穿過堆著木板的4樓過道,進入鐘樓的控制室,兩個大鐵架上擺放著幾個類似電腦主機箱的白色機箱,分別寫著塔鐘驅動電源、塔鐘控制器、鐘聲擴音器等字樣。“這是調節時鐘的電腦。”茍興偉指著一臺老式純平電腦說,他試圖開啟電腦顯示器,多次嘗試都未能點亮。“顯示器上午都還打得開,下午又不行了。”在右側的鐵架上,還擺放著5個擴音喇叭。“這些喇叭原來是播放鐘聲的,已經好幾年都沒用了。”
6樓電信大樓平臺,樓梯沒了,墻壁上出現了一架鐵梯子,爬過梯子就來到了屋頂。鐘樓就像“龐然大物”一般,矗立在屋頂北側。“通過外面的鐵梯,就可以進入鐘樓了。”茍興偉說,鐘樓里面的地勢特別險惡,他也只進去過一次。“里面像一座3層小樓,梯子有20多階,每梯間距約30厘米。”
鐘樓的第一層是鐵罐子做的大水塔;第二層是水塔的頂部;第三層是塔鐘的喇叭層,4個角落的水泥柱子兩側各綁著大喇叭,朝向成都市的東西南北4個方向。“鐘樓的秒針重量超過1噸。”茍興偉說。(記者胡莉 攝影 趙霞)
成都第一鐘32年足跡
-1969年,鐘樓與成都電信局大樓一起開始修建。“成都第一鐘”成為成都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1978年,鐘樓開始正常運轉,塔鐘是上海鐘表廠生產的,每天誤差30秒,每天都得人工校正兩次。
-1996年,塔鐘換成電子鐘,實現了電腦控制,精確度大大提高。
-2008年7月,成都電信局大樓決定搬遷。
-未來,鐘樓的原址將修建成都又一標志性建筑——天府大劇院。
其他最著名的鐘樓
上海海關鐘樓大鐘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制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1928年元旦敲響第一聲。大鐘樓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北京鐘樓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后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12年竣工。
廣州海關大鐘樓建于1916年。上世紀80年代后期,考慮到鐘聲會影響周圍居民休息,停止了音樂報時。
來源:天府早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