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噸垃圾15年堆積
那么,這座位于大嶺山林場的“垃圾山”是經過了怎樣的長久堆積,才形成今天從溝底到山頂近百米的“高山”呢?虎門鎮大嶺山林場韓副場長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了當時租地給虎門鎮政府做垃圾填埋場的情形。
“1994年簽了租地協議,我們是下屬單位,當時虎門是農村,我們是虎門的‘西伯利亞’,最偏遠的地方,我們把場地租給虎門鎮,當時山溝很深,約定的垃圾堆放面積是80—90畝,他們負責協調處理好污染。”
韓副場長說,協議里協定了面積,沒有協定高度,從1999年來林場上班到現在,他親眼見證了垃圾山的不斷壯大。從最初的5米高到后來的10米,伴隨著每年都要發生的火災,沼氣自燃成了“垃圾山”潛伏的災難隱患。
從1994年租用垃圾山作為虎門鎮垃圾填埋場至今,整整15年過去了,虎門鎮環保部門如何看待這15年來的垃圾填埋場治理狀況呢?虎門鎮環保局副局長王啟光對本報記者作了這樣的答復:
“2000年前接到過投訴,去看過一次,2000年后沒接到投訴,現在垃圾場又不是我們管,我們只有督促他們搞好,那里沒辦法,沒有出路,焚燒不成熟。”
記者從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了解到,規范化的垃圾處理在技術上有四個方式:分類收集與回收利用、堆肥處理、焚燒處理、填埋處理。
其中,垃圾填埋處理是中國城市垃圾處理的一種主要方式。那么,在虎門鎮這座堆積了全鎮70萬人產生的生活垃圾所在地,填埋工作是怎樣的呢?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任麗萍給本報記者這樣描述虎門鎮填埋場的填埋工作:
“填埋據我知道是從2007年開始,這種填埋場防護不了,只能是覆土,焚燒也會排出有毒氣體,還有山上的水排下來,說到污水我們也去看了,從根部治理只能是覆土。”
在此前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任麗萍工程師在公開場合給出這樣一個數字:“每十米垃圾覆蓋一層土”。但本報記者在虎門鎮采訪的五天時間里,每天在虎門鎮垃圾填埋場看到,近百輛垃圾運送車將一車車垃圾運到這里,沒有見到一輛運沙土覆蓋的車輛。
從外觀看到“垃圾山”的橫截面是一層層的生活垃圾,看不到土層覆蓋的跡象,記者就填埋覆蓋工作再度詢問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主任王維剛。“一米覆蓋一層。”他這樣回答。
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鐘全舟給出了第三種答案:“差不多哪里平了我們就去填埋土,不定期。”
同樣是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截然不同的三個答案。
由于虎門鎮這座“垃圾山”除了填埋再沒有任何處理措施,填埋是否到位至關重要。那么,作為監督部門的虎門鎮環保局對于這一垃圾處理的填埋工作又知道多少呢?
虎門鎮環保局副局長王啟光又給出了第四種答案:“以前填埋我們要求虎門鎮公用事業中心一星期填埋一次土,現在就沒有,如果現在有就不會這樣,現在確實是這樣,沒有覆蓋。我們不是每天都檢查他們。”
遙遙無期的20年規劃治理
由于歷史原因,最初的選址、設計等未按照衛生填埋場的要求進行,虎門鎮垃圾填埋場的填埋工作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
2009年9月13日,負責生活垃圾治理的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給本報記者提供了一份《虎門鎮切實加強垃圾填埋場的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資料。資料稱:至2008年底,虎門鎮垃圾填埋場(即前文提到的“垃圾山”)累計填埋垃圾約400萬噸,現每天新增垃圾約800噸,該填埋一直采用具體推放的方式處理生活垃圾,場內沒有設置填埋氣和瀝出液導排治理設施,未經治理的垃圾填埋場,對周邊地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及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困擾。
2008年,虎門鎮政府就垃圾填埋場用地與大嶺山林場續簽合約,合約新的名稱是《垃圾場整改協議書》。
大嶺山林場韓副場長表示,對于這份續約,他們很無奈:“那時候沒有簽高度,想不到這么高,2008年續約,到期我們也想過收回,但是收回怎么辦呢?沒有辦法處理,我們給他提個條件就是整改,按照這個思路簽協議的,協議簽到2020年,期滿之后把填埋的處理掉,2020年把原有垃圾處理完返還給我們。”
每年接待游客160萬人次的大嶺山林場里的森林公園,為了防止垃圾場引起的火災影響到林場,在垃圾場周圍增設了防火設備。
韓副場長告訴本報記者,1993年簽約租地面積80—90畝,2008年的續約將租地面積擴展到10萬平方米,將近160畝,是以前面積的兩倍。虎門鎮政府稱,鎮里為了處理垃圾山問題,撥款4000萬元建設沼氣發電廠,作為廠房用地。簽約時間截至2020年,續約方鎮政府表示將用19年時間完成虎門鎮垃圾填埋場的垃圾處理,包括填埋氣、濾出液、固體廢棄物的綜合整治。
有關虎門鎮垃圾填埋場的最新消息是,2009年11月,根據規劃,虎門垃圾焚燒發電廠初步選址在虎門五馬山,半徑1公里范圍內。虎門鎮黨委書記吳湛輝表示,虎門鎮日產生活垃圾在1200噸左右,因此,今后,虎門目前的臨時垃圾填埋場堆放的垃圾,包括遠豐村背后的垃圾填埋場,將逐步通過焚燒來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