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由國家發改委主持編制的成渝經濟區規劃已完成初稿,并將于近期上報國務院。規劃面積20.6萬平方公里,涵蓋重慶31區縣和四川15個市縣。“分家”前,兩兄弟有過明爭暗斗;“分家”后,有過守望相思。如今,成渝這兩個“分家”10多年的“難兄難弟”,又將攜手再續前緣。
時值全國兩會期間,此事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西部開發十年后,西部省份將迎來怎樣的新一輪機遇?成渝經濟區在未來西部發展中將扮演什么角色?昨日,全國人大代表、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接受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揭秘成渝經濟區規劃的幕后故事。
成渝地區不同于長三角、珠三角
在成渝歷史上,曾爆發過無數次的“口水戰”,但是成渝兩地仍來往不絕。楊慶育說:“這就證明了成渝是分不開的。”他認為,西部城市發展的原則是立足于自身資源,并尋求對資源的高端化利用。當各個城市都立足于自身條件來謀求發展時,產業重疊和城市競爭的出現就在所難免。
然而,成渝經濟區有特殊的形成背景。40多年的發展歷史,使成渝地區形成了以重慶、成都為兩極的“啞鈴”狀城市群,成渝經濟區便基于這個城市群而形成。
楊慶育認為,與長三角、珠三角不同,成渝兩地不僅文化、習俗相近,更因為兩地曾同屬于原四川省,經濟布局上也極具互補性。例如臨水性產業、天然氣化工、大型軍工企業轉型而來的制造業大多分布在重慶,而電子、航空產業相對較多地布局在成都。這都是歷史形成的特點。
成渝經濟區規劃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正因為成渝兩地的經濟淵源,成渝經濟區作為“重點地區”很早就曾進入國家重點開發的視野,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楊慶育說,西部主要的經濟板塊有成渝地區、關中天水城市群和北部灣,而關中天水城市群和北部灣的區域發展規劃早就出臺,成渝經濟區規劃這才開始,是最晚的一個。
據了解,2007年成渝經濟區規劃開始起草,重慶、四川兩地發改委多次碰面交換意見,包括兩地發展的戰略。中科院地理所也曾多次到成渝調研。
而今,在西部開發十年后,西部發展面臨著新的起點。楊慶育表示,成渝經濟區規劃此時進行,在國家層面,也有著面臨新的十年政策接續的考慮。因此,成渝地區在西部開發中加快發展,已經時不我待。
規劃提出在重慶布局直升機制造基地
據了解,規劃中的成渝經濟區有20.6萬平方公里,涵蓋重慶31區縣和四川15個市縣,經濟基礎雄厚,城市布局密集。常住人口1億人,GDP1.4萬億。其區域經濟密度(單位平方公里內經濟總量)是西部平均值的14倍,人均GDP高出西部平均值40%。
在成渝經濟區內,有一大批產業集群,擁有黃金水道、兩大區域機場、10多個支線機場,以及多條陸路干線交匯的交通便利。
楊慶育透露,在規劃初稿中,重慶提出的相關表述都得到了體現。甚至重慶沒有設想到的,國家發改委等規劃編制部門也想到了。
例如,規劃提出在重慶布局直升機制造基地。楊慶育認為,重慶有巴山儀器廠等技術雄厚的配套企業,并與意大利一公司簽訂了直升機合作項目的框架協議,因此在重慶布局是完全有條件的。并且,在產業門類設置上,大飛機項目在上海、天津,支線飛機在西安,西南地區還沒有飛機項目,因此該項目布局在重慶,對提高重慶的產業競爭力很有好處。
楊慶育表示,在西部開發新的十年,相關政策會密集出臺,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或將成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主題。相關部門將對有條件、基礎和潛力的地區進行重點開發、重點布局,成渝經濟區作為西部開發新的引擎,必將在新一輪西部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
相關鏈接
成渝經濟區:西三角的“前奏”
成渝經濟區即將從設想變為現實,而“西三角”與成渝經濟區之間有什么關系?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表示,成渝經濟區可以看作是“西三角”的“前奏”。
楊慶育介紹,長三角、珠三角,得名來自地理概念的“沖積三角洲”,而“西三角”是經濟板塊概念,得名更多的是從形象稱呼出發。川、陜、渝均處西部,并一直有經濟往來,因此從西部整體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發展“西三角”。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一共有61個城市,具備成熟的協同發展條件。
楊慶育透露,從2009年起,川、陜、渝三省市就“西三角”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已經形成初步思路,提交三省市政府。
楊慶育強調,推進成渝經濟區,正是推進“西三角”前期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目前川、陜、渝三地的交往正日益密切,三地間高等級公路、城際鐵路建設正逐步推進。
來源:重慶日報(記者 楊冰) 編輯:馬原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