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規模得當、功能配套、交通方便、社會和諧、環境優越。”昨天(11日),重慶市規劃局局長扈萬泰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說,這就是我市新建21個大型集聚區必須把握好的5個關鍵詞。
單個集聚區20萬—30萬人口
“從基礎設施配套的經濟性、環境品質適居要求等因素考慮,在借鑒了英國、香港、新加坡的經驗后,我們認為,單個大型集聚區的人口規模以20萬至30萬為佳。”扈萬泰說,相比美國低密度蔓延式的擴張,這種模式在重慶更有優越性,可以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利用效率,減少人口增長對環境的破壞。
他說,美國式的一家一個小別墅,無法發展公共交通,更無法集約用地,產生大量的土地浪費。
兩環之間布局大量產業
“要讓人們安居樂業,必須提供完善的功能配套。”扈萬泰說,21個大型聚居區的規劃,都緊密結合城市功能配套升級和產業布局支撐。
規劃的主城工業園區、物流基地絕大部分都位于內環與外環高速公路之間,為二環時代大型集聚區提供產業支撐。
此外,水電氣、商業、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方面,也將有細致、完善的規劃。
16條軌道線連通新區
“我們要發展章魚式的城市建設模式。現在的主城核心區就像章魚身體的主體部分,通過七八條觸角,也就是軌道線,連通新的集聚區。”
扈萬泰透露,過去重慶市規劃的軌道交通線是9線1環,新近又規劃了幾條軌道線,總數達到了16條,里程超過700公里。
“現在軌道線還不成網絡,體現不出效果。一旦成網,集聚區與集聚區之間、集聚區與中心城區之間的交通往來都將非常方便。這些大型集聚區到主城核心區只需半個小時。”他說,此外,我市還將利用鐵路的富余運能,連接6個衛星城:江津、長壽、合川、綦江、南川、璧山。
混合居住共享資源
扈萬泰說,我市新規劃的大型集聚區,將采取混合居住模式,讓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住在一起,共享公共服務資源。
混居的成功案例可在新加坡找到。為促進種族融合,新加坡政府將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混居在一起。這樣,不同種族的人增進了了解,減少了矛盾和摩擦。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經濟收入的人在同一個大型集聚區中,共享服務資源,每個人“都能體面地生活”。
扈萬泰介紹,21個大型集聚區都設置有公租房。這些公租房將占其中5%的土地,8%的建筑面積,15%—20%的人口。
公園廣場星羅棋布
“重慶主城被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分隔,這在客觀上形成組團式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比平原城市攤大餅模式自然環境要優越得多。”
扈萬泰表示,外環區域內近2500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積,由于山地多,只有40%左右的可建設面積。但反過來看,就意味著有60%的綠地面積。
因此,除了建設郊野公園、濕地公園,各集聚區還將因地制宜規劃大型廣場,有的達到50萬平方米以上。
來源:重慶日報(記者 劉浪) 編輯:鄧京荊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