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的不僅僅是總量
——遼寧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科學發展紀實
春節過后,沈陽的母親河——渾河悄然開凍,野鴨在岸邊水灣戲水。
一場罕見的酷寒正在退去,遼沈大地處處孕育著春天的生機。
遼寧省兩會傳出喜訊:2009年,迎戰國際金融危機,遼寧經濟總量不降反升,從全國第八升至第七;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065億元,同比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91億元,同比增長17.3%。
去年,遼寧萬元GDP能耗下降6%,作為重工業大省,節能減排位次進入全國“第一集團”;“短板”縣域經濟和服務業,正迎頭趕上;基礎設施薄弱、遼河污染較重等一大批困擾遼寧長遠發展的難題正在破解……
“提升的不僅僅是總量”,省委書記王珉說,要圍繞增強綜合經濟實力這一中心任務,以增量調結構、在調整中擴增量,堅持好中求快、快中求好,開創遼寧全面振興的新局面。
堅持自主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遼寧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
“利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這個特殊時機,在擴總量的同時,進一步調結構,是省委、省政府下出的一步好棋。”省發改委副主任劉煥鑫這樣評價。
遼寧的經濟結構特別是工業結構,正悄然發生巨變。石化、冶金獨自支撐的局面徹底扭轉: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8%,占工業比重超過31%;農產品加工業異軍突起,成為工業大省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8890億元,同比增長20%。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8%,利稅增長62.3%,利潤增長達92.8%。
堅持自主創新,占領科技制高點,極大提升了遼寧傳統優勢行業的競爭力。2009年以來,圍繞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遼寧實施了近百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個個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全年攻克重大關鍵技術200項,一大批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產品誕生,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增長20%。沈陽機床集團研制出代表國際一流水平的飛陽數控系統并實現產業化,使我國基本掌握了與當代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的數控系統核心技術。
危機也是吸引人才和技術的好時機。去年遼寧新增省級以上研發中心100多個,目前全省建成省級以上研發中心逾700個;引進海外研發團隊211個,收購國外科技型企業37家。
不怕有缺點,就怕沒特點。遼寧省提出,每個市、每個縣都應握緊“拳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本溪市有制藥基礎。省里要求本溪擴大規模,提升產業層次,不要“小富即滿”。經過一年多招商、建設,包括修正藥業、東北制藥、美國開泰克斯、日本池田制藥等知名企業在內,81個項目已經入駐“本溪藥谷”,計劃投資額120億元,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22億元。
如今,遼寧工業產業集群蓬勃發展,特色鮮明,錯位競爭,已成百舸爭流之勢:全省市級工業園區達到70個。
激活城區做強縣域,增創老工業基地新活力
好中找差,快中找慢,彰顯遼寧人的成熟與自信。差距在哪里?在縣域,在服務業。
“差距就是潛力,就是希望。我們就是要狠抓薄弱環節,就是要哪壺不開提哪壺。”省長陳政高的話語鏗鏘有力。
44個縣(市)、56個城區,遼寧掀起“百團大戰”,給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增添了新活力。
2008年下半年,遼寧提出全省縣域經濟的主要指標要在3年內翻一番,并實施縣級擴權改革,對欠發達縣(市)、縣域產業項目貼息、遼寧沿海經濟帶園區產業項目貼息、縣城及其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等政策。
“省里動真格了”,瓦房店市委書記劉興偉說,“縣域經濟各項指標,月統計、季通報、年排行,我們坐不住呀!”100個縣(市、區)較著勁、比著干,你追我趕,呈現出百舸爭流態勢。截至去年底,遼寧44個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高達26%,財政收入超3億元的縣從28個增至40個;縣域經濟占GDP比重提高了6個百分點;新增財政收入占全省財政收入增量的1/3。
服務業的載體主要在城區。長期以來,遼寧服務業比重過低,成為制約經濟質量提升的“瓶頸”。
2009年7月,遼寧出臺《關于加快城區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賦予了城區更多的經濟發展管理職權,全省56個城區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城市中的一個個“細胞”被激活。
2009年,遼寧服務業經歷了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829億元,增長12.1%,高于全國平均值3.2個百分點,為近10年來最高增速,占全省GDP比重提高了0.6個百分點;服務業新增就業50多萬人,占全省新增就業總人數的52%,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載體。
應急謀遠兩手抓,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迎戰國際金融危機,除了完成“保八”這個硬任務,還須為今后的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遼寧決策層的目光深邃而長遠。
在今年省人代會上,省領導宣布:按化學需氧量標準,去年遼河干流已消滅劣5類水質,提前一年完成國家遼河治理的“十一五”規劃目標,這是遼河自1996年列入國家“三河三湖”治理以來,干流首次告別劣5類水質。
造紙企業污染負荷占遼寧工業污染總負荷達41%。從2008年4月至今,遼寧全省417家造紙企業全部停產治理,其中269家徹底關閉。
2008年下半年以來,遼寧運用經濟和政策杠桿,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省155家鋼鐵企業,有51家被關閉;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累計超過1000萬噸,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到2010年末淘汰700萬噸產能的任務;全省77家印染企業中已有60家停產治理。
遼寧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完善基礎設施,不僅是應急之舉,更是謀遠之策。
在沈陽經濟區,一年間,沈撫城際鐵路竣工通車、沈西工業走廊出海通道不斷挺進、環沈陽高速公路網逐漸合龍……沈陽經濟區8城市的一小時經濟圈正在成型。
去年9月27日,全長1443公里的遼寧濱海大道建成通車,將沿海經濟帶一座座城市、一個個工業園區,串成了一條“珍珠項鏈”。
目前,遼寧已開工和計劃開工建設19條鐵路,總長度4100公里,超過現有鐵路里程總和;在建高速公路1276公里,接近現有高速公路總里程的一半。
今年2月初,遼寧省確定了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海洋、生物育種和高技術服務業等九大新興產業,從資金、土地指標等方面優先扶持發展,讓人們對遼寧未來經濟發展充滿期待。
2009年,遼寧走過艱辛一年,實現經濟回升向好。但遼寧人沒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松,卻以“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的危機感,在全面振興的道路上,謀求新的跨越。《人民日報》記者 鄭少忠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