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隨著去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召開,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以“一化七經濟”為重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決策部署的實施,“低碳”概念在杭州越來越受關注。杭州的酒店也融入到這一波環保浪潮中來。
“低碳”了還能住店優惠
怎么才能讓客人在住酒店的時候,自覺做到“低碳”呢?杭州的一家連鎖酒店想出了 一招辦法。
杭州怡萊連鎖酒店的營運經理陸圓告訴記者,客人進酒店時,他們會遞給客人一份“低碳行動書”。行動書分三組內容:A組行動,客人入住酒店期間將盡量減少用品的更換和洗滌,如床單被套枕套等臥具、牙刷肥皂拖鞋浴帽等消耗品、面巾墊巾浴巾等毛巾類。B組行動包括一系列節水節電行為:冬季空調設定的溫度不高于20攝氏度、洗浴時間不超過15分鐘、睡覺前關閉所有光源和電源、手機和電腦充電結束后及時拔去插頭、多走樓梯少用電梯、正確點餐不浪費食物。C組行動涵蓋的范圍更廣:離開酒店外出時,多使用無動力交通工具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不用一次性木筷、減少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等。
參加這樣一套ABC三組的“低碳計劃”行動后,客人就可以獲得酒店提供的100分“低碳積分”,在下次入住酒店時,就可以換取10元的優惠金,積分越多,優惠越多。
“客人住店前,我們會詢問客人是否要六小件,如果客人自己帶了,那么,我們也就不提供了。”陸圓告訴記者,他們這樣的做法也是倡導性的,不過,客人的響應度還是蠻高的。
“現在,我們的純低碳會員已經有一千三四百人了。”陸圓說,這些‘純低碳’會員并沒有享受住店積分優惠,而普通的“低碳”會員則有三四千人了。
除了怡萊,杭州的酒店在環保方面高招還真的不少。“我的客棧”經濟型酒店內,沒有牙刷牙膏等小件,空調風“呼呼”吹著,但人離開一定時間后,空調自動關閉。杭州黃龍飯店內,取消了一般酒店常用的紙質酒店介紹和旅游指南等,改為把這些放在電視介紹內容中,客人打開電視使用遙控器點擊就能看到。而杭州開元名都大酒店的牙刷就更神奇,是用可降解的玉米淀粉做的。
客人“低碳”了,酒店也要“低碳”
除了引導客人“低碳”生活,不少酒店還紛紛做起了環保節能的“急先鋒”。
最近,位于三臺山的浙江賓館1號樓剛剛撤下了原來的供暖系統,安裝上了全新的太陽能供暖系統。酒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使用太陽能,一方面可以有效節約成本,另一方面還能有效避免燃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杭州開元名都酒店把營業區域里的照明都改成了節能燈,如酒店將客梯廳壁燈、中餐廳、會議中心大走道、7個會議室P燈和吊燈,以及公共洗手間吊燈分階段更換為節能燈,一年就可節約電25萬元。還為員工浴室安裝了一卡通控制洗浴系統,對男女員工分別設定洗澡時間。這樣一來的話,每個月就可節水近150噸,一年則能節約水費5000多元。同時還開發了橡皮墊片節水裝置,安裝在后臺工作間的水龍頭內,減少出水流量,每月節水90噸,每年可節約水費3000余元。在路燈照明上,還采用了智能型路燈控制器,根據一年四季的變化規律,應用經緯度算法計算日出日落時間,且有開關時間微調功能,即保證了室外燈光照明的美觀要求,又達到節電效果。
今年3月27日的“地球熄燈一小時”活動中,杭州的多家酒店響應并參加了這一全球性的公益活動。
杭州市旅委也大力鼓勵酒店“綠色低碳”。記者了解到,《2010杭州市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年活動方案》明確表示,將鼓勵飯店采取各種措施進行技術改造,利用新能源新材料,運用節能節水的減排技術,對能源消費進行全面管理。并且,在酒店照明上也要進行改造,實現高效照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低碳”,從旅游的每一個細節開始
據悉,廣州的酒店在環保節能方面則做得更徹底。因為從本月開始,廣東省旅游局開始試行星級酒店取消配送“六小件”。
其實,“低碳旅行”做起來并不難,而且可以節約不少出行成本。
比如,旅行時間方面避開熱點或過度開發的目的地,以及旅游旺季和公共假期,因為旺季旅游會增加對環境的負擔,而且旅游消費也遠遠超出平時所需費用。
選擇目的地住宿時你可以多考慮小規模酒店或青年旅館,雖然僅提供最基本的設施,但意味著能夠消耗更少的能源。
在星級酒店住宿時,不妨使用一些減排的小竅門,例如集中使用一條毛巾或者浴巾,洗浴用品自帶,如果連續住宿幾天,還可以要求不用每天更換床單被罩等,離開的時候手動關掉燈和空調等電器。
在行程選擇上,合理安排你的旅行線路,盡量采用最短的行程距離和最環保的交通方式,預訂一個距離你的目標景點比較近的旅館,或者干脆選擇一個公共交通發達的地區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不僅可以節省你的資金,同時也更加環保。另外,學會通過互聯網搞定你的大部分行程安排。使用電子客票、網上預訂客房,可以節省不必要的印刷票據產生。
關于行李,服裝盡量選擇全棉或全毛質地的布料。自帶環保筷子、充電電池。隨身攜帶棉布的環保購物袋,盡量少帶少用塑料袋。衣袋里備有手絹用于擦汗,盡量不用紙巾。
看起來這些都是小事。只要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做了,我們就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貢獻了力量,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就會日益改善。
來源:杭州網 編輯:馬原 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