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4月2日,筆者在四川汶川縣水磨集鎮的一家茶樓上見到了赴貴州望謨縣送水的五個農民,他們才從貴州回到家中,正忙碌統計此次為送水捐款的名冊,擬將它張榜在集鎮顯眼處。
“算是給捐款的人一個交代,讓他們知道這些捐的錢都用在哪里去了。”此次赴旱區的組織人楊安軍說。
緣起:看新聞萌發送水之念
此次送水緣起3月27日在茶樓擺龍門陣,彼時,電視上正在播放貴州望謨縣麻山村缺水的新聞,幾個人看后一陣感慨,覺得貴州的人民太苦了,有必要為旱區做點什么。
“都覺得旱災那么嚴重,我們應該捐點款,為他們做點什么。”楊安軍回憶說,這句感同深受話語的背后是地震后一段悲痛而溫暖的記憶。“路剛通,就那么多好心人給我們送吃的,送喝的,凍也凍不著,餓也不到,現在他們沒有水喝了,我們在各方援助下生活又好過多了,是該我們為他們送水了。”
幾句簡單而樸實的話是此次送水行動的全部動力。說干就干,在場的七個人馬上掏出了錢包,楊安軍2000元、王澤彬1000元……不同的金額同樣的愛心,當場幾個就捐了八千元,足夠買幾頓水了,可是路費卻沒有著落,即便自己開車去,也需要幾千元的路費。幾個人一陣商議,決定在水磨鎮市場募捐一點路費。“我相信水磨鎮老百姓都有這份愛心的。”
說起容易,干起卻難,大家都是鄰里鄉親,平日為個小事幫個小忙無所謂,此刻卻要幾個六尺高的男兒抱個紙箱子找人家要錢,這個臉面如何拉的下來。“想想旱區的人民,也只有豁出去了。”幾個人分了工,王澤彬和楊安軍負責做解釋工作,其他幾個人抱紙箱子。
水磨鎮人民的響應有些出乎他們的預料,水磨集鎮環衛工人57歲的楊碧群聽聞這件事,立馬從市場趕到了茶樓,往紙箱地投下了第一筆募捐款100元,“一個月收入只有800元的老人,卻有這樣的愛心,更加難得。”幾個人說起這位老人,都不免有些佩服。當天下午和晚上,他們共募捐到3000多元,有不少是零零角角的小票子,“許多賣菜把他們的零錢都給我們了。”明天就要出發,也沒辦法大規模發動。“要快,旱區很多地方的水都維持不了幾天。”
過程:“你讓三分利,旱區百姓多喝三瓶水”
29日一大早,五個人就開著王澤彬剛買的小車出發了,為了節省錢,幾個人決定到貴州望謨縣后再買水。然而,新聞中的望謨縣麻山村在哪呢?五個人也是一片茫然,到了成都,第一件事便是跑到書店,花了20多元買了一本全國交通地圖冊,看著地圖尋了過去。
在路途中,節省時間就等于節省了錢,幾個人輪番充當司機,希望以最快的時間趕到貴州,即便有地圖在手,依然不免走了岔路,在路途中耽擱了兩個晚上,五個人擠在60元標準的小旅館里,早上吃5元一碗的面,中午吃7元的快餐,甚至為了少交些過路費,盡量走縣道鄉道,所有的行為都為著四個字:“省錢買水。”
連日趕車,30日,五個人抵達了望謨縣,開始在縣城找批發部買水,小小的縣城連批發部也只有一家,費了好一頓功夫才找到一個娃哈哈純凈水批發部,老板開出每件20元的價格,五個人還價,試圖降低價格多買水,一陣解釋后,老板聽聞五個人竟然從千里之外的汶川過來送水,一陣感動,不但把每件的價格從20元降到18.5元,還主動出動自家的貨車,以50公里150元的價格為他們送水到麻山村,在王澤彬保留的送貨清單,展示了這一過程,原本只購買500件純凈水下面再增加了30件。“老板人太好了,她讓利三分,麻山村老百姓就多喝三瓶水。”王澤彬說。愛心便這樣在你我之間傳遞。
目的地:“他們太好了”
4月1日,7點幾個人裝水上車,崎嶇的山路,搖搖晃晃幾個小時抵達麻山村義務教育學校,此時央視和新華社的記者已經問訊等候在那里,楊安國不曾想到,自己僅僅是送個水,就會有央視記者來采訪,心里暗暗吃了一驚。
更多的驚訝來自于讓人震撼的缺水,學生每個人一天只有一瓶水,許多學生只喝半瓶,剩下半瓶帶回家給父母喝,“聽學生這樣說,覺得人間的愛如此相似,和我們一樣,在地震來臨時守望相助,食品你讓我,我讓你。”麻山小學舉行了簡短的交接儀式,他們手中的手只夠維持三天,王澤彬他們送的水,將有水的日子延遲了幾天,更讓人欣慰的是,他們送水過后,又有一批志愿者送水,當然這已是后話。
當日,五個人便往回趕,由于路已熟悉,駕輕就熟,次日晚上1點便回到了水磨鎮,歸途中,每個收費站得知他們是汶川前往送水的農民,除了成灌高速外,竟一律大開綠燈,免收過路費。“為此我們節省了好多錢,這些人都太好了”可是即便這樣,五個人還是為此貼了200元。
采訪手記
“這些人都太好。”在采訪五個人中,筆者不停地聽到這樣感慨,在地震中,在這一次的旱災中,在許許多多的災難面前……愛心便是在滴水成淵匯聚成海。筆者了解到,幾個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都是靠種地為生,每年的收入不過區區的兩萬元,可是這無礙他們驅車2500公里為旱區送水。
在他們五個人看來,這不過再簡單不過的感恩送水,無關于其他,沒有政府的參與,沒有集體的組織,完全是自發自愿的行動。卻意想不到,也是一次教育之旅。在到達望謨縣之前,他們在路途中看到一群孩子在污水溝里取水,他們的心剎那別揪緊了,恨自己手中無水可以送給他們。在麻山村送完誰后,當他們再一次看到兩個老人在拔枯死的莊稼時,他們毫不猶豫將預留在路途中喝的十幾瓶水送給了他們。沒有什么節約水資源的教育會比這次來得更加震撼,節約水成了幾個人以后生活的共識。
讓人欣慰的是,他們送水后,又有人一批人,我們相信,愛心便如他們所走的路線一樣,從汶川——成都——貴陽——望謨縣——麻山村,一級一級傳遞,并不斷被放大,直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黃志凌 汶川縣委宣傳部 鐘美蘭) 編輯:寧波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