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2010年4月,中國日報記者踏訪黃岡,記者感受到,往日的農業大市正在轉型新型工業化城市。這片以“紅”“農”“貧”為底色的紅色熱土,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推進工業的崛起。黃岡人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黃岡要在‘紅色’的底色上趟出一條‘綠色’新型工業化之路。”
一切為著撬動工業發展
黃岡,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1.74萬平方公里的版圖,730萬人口,近八成生活在農村。
革命老區、農業大市、貧困地區,一直是外界長久以來對黃岡的印象。
黃岡窮,主要窮在工業薄弱。長期的農業發展取向和思路,使這里過去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窮則思變,2002年底,黃岡審時度勢,提出“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招商、著力抓環境”的經濟發展“四抓”方略,著力推進農業大市向工業大市的新跨越。2006年,新一屆市委、政府繼續以“四抓”為經濟工作總體思路,將工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
重點抓工業,還要落實在可行的思路上。黃岡提出“四級聯動”:市直抓本級開發區,縣級辦好特色工業園,重點鎮建設工業集中區,有條件的村引進規模工業。
黃岡工業存量低,要突破性發展,項目與資金哪里來?全力招商引資外,還要撬動本地民間資本,激發創業熱情。
思路與方向找準了,干部們的思想觀念和工作狀態成為攔路虎。觀念上長期重農輕工、重教輕商,工作狀態上習慣于按部就班、無過為功。提升干部的精、氣、神成為緊要大事。
一套催逼干部奮進的考核機制出臺了。從2006年起,黃岡在縣市區之間開展以比總量、比增幅、比人均、比項目、比作風為主要內容的“比學趕超、爭強進位”競賽活動。3年來,他們堅持一個季度召開一次縣域經濟現場會,營造比學趕超的氛圍。同時制訂縣域經濟考核辦法和獎懲辦法,年底結硬賬,獎到眼紅,罰到眼紅。對綜合排名前三位和進位的縣市區“四大家”領導成員進行獎勵,對退位的縣市區“四大家”領導成員扣除目標保證金,以示鞭策。
壓力逼出行動,很快,黃岡干部中流傳著“5+2”、“白(天)+黑(夜)”的說法--一位招商引資的工作人員說,這幾年,大家神經繃得很緊,以前是到點下班、五天工作兩天休息分得很清楚,現在,到了周末仍著急項目是常有的事。黃岡市委書記劉善橋說:“ 抓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比精神、比氣魄、比激情。黃岡的發展等不得、慢不得,要急、要爭、要搶!” 黃岡市市長劉雪榮說:“落實的差距就是發展的差距。”
只爭朝夕,大上項目的激情催生了這片紅土地新的姿態。
記者在黃岡看園區、訪企業,真切感到一個“熱”字。這里一個個富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正在脫穎而出。全市具備一定基礎的產業集群達31個,網絡企業1800家,年產值達到350億元。其中,武穴醫化、蘄春藥材、麻城汽配、團風鋼構、黃州飲品等五大產業,進入全省重點產業集群行列。
一組數字,可以看出黃岡又好又快的發展。2009年黃岡有六項經濟指標比2006年翻番,2010年一季度完成財政收入26.65億元,同比增長23.1%,完成城鎮以上固定投資67.34億元,增長35.1%,新增利用外資50萬美元,增長65%。
一切為著綠色的工業
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黃岡也時刻做著“舍與得”的選擇。舍棄了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高調的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設置了環評關卡,“環評能不能通過,這是第一關,這一關我們堅決把住,”市長劉雪榮在多個場合都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僅09年一年,全市就有大大小小104家企業被關閉,因為它們不符合環境要求。
大舍的背后,是黃岡人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貧困之后,為自己選擇的未來之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工業基礎薄弱既是黃岡的發展的劣勢,但同樣是黃岡的后發優勢。黃岡,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需要低水平重復建設,不是饑不擇食的進行招商。”劉雪榮市長說。
剛剛起步的黃岡工業,一開始就被注入了“低碳”的基因,全市31個產業集群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體現著謀劃者的綠商。黃岡化工園是省內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過環評的專業化工園區,蘄春縣啟動了省內首個現代農業低碳經濟產業園,龍感湖循環經濟及生態農業示范區試點引來不少參觀考察者。武穴祥云、大別山火電廠、伊利、華新等企業,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產業大循環的新格局。深港紡織變燒煤為燒谷殼,年降低成本700多萬元。節水、節電、減排等字眼,已深入到每一位建設者的心中。
同時,黃岡市在“碧水、藍天、寧靜”工程上舍得大手筆投資。2009年,市縣污水處理廠建設完成投資9.3億元,3家投產運行,5家進入試運行。83個重點節能減排項目開工,總投資超過10億元。投資3.8億的道路刷黑工程,讓13條主干道不在塵土飛揚。
“黃岡的環境做好了,自然會達到筑巢引鳳的效果,”近三年來,黃岡累計引進項目2850個,引資規模1845億元,其中億元項目263個,黃岡的招商引資走在了兄弟城市的前面。
黃岡的老百姓切實感受著身邊的“兩型”發展。“我覺得我們黃岡人要重新認識黃岡,”一位質樸的黃岡市民這樣表達他眼中黃岡的變化。
來源: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記者 周荔華 郭睿 通訊員 余赤) 編輯:寧波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