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市地震局監測預報中心主任邢成起就“地震預測”相關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并從專家的角度指出“地震不可測”和“近期無震”不矛盾。
地震類型不同
前兆也各異
對于地震相關部門時常發出的“地震不可測”和“近期無震”的兩種言論矛盾,邢成起說,從全世界的范圍來看,地震的深層成因及發生規律還是未解的難題,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還停留在對地表的研究階段,限于科技水平對地下深層研究尚淺,世界上的鉆井最深可達地下11公里,而地震最深的可達700多公里。
他指出,我國曾成功預測過海城地震,是因為當時地震的前兆非常明顯,大地震前發生了100多次小震,動物的表現也非常異常,“冬眠的蛇都出洞了”。但此后的地震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征兆,原因是地震的類型不同,地震的前期表現也不一樣。“地震的發生規律沒有掌握,預測當然是全人類的難題”。
邢成起表示,謠言是在社會群體中流傳的無事實根據的信息,無論是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是惡作劇式的判斷,都是無事實根據的,地震部門可以否定地震謠言,要根據專業的監測數據做出澄清。
市地震局副局長谷永新昨天也指出,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地震后,第二天下午北京就出現了地震謠言,一些群眾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恐慌,表明在群眾中還存在地震基本知識缺乏、不能正確識別謠言的情況。
養殖場、動物園
建有地震觀測點
邢成起還表示,除了專業的地震監測外,地震的群策群防歷來十分關鍵,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預測就離不開群眾的力量。目前本市已建立起80多個群眾性的宏觀地震觀測點,分布在全市范圍內的養殖場、動物園等地。市民一旦發現動物、水井等出現異常情況,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情況下,可直接撥打區縣地震局電話,專業人員會對針對此類情況作出判斷,或者直接派專業人士到現場查看。
晨報記者 韓娜
■相關新聞
地震觀測臺首次對外開放
晨報訊(記者 韓娜)昨天,市地震局設在海淀、延慶和昌平的三個地震臺首次對公眾開放。在海淀地震臺,讓小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要屬臺內的“地震小屋”,隨著房子的猛烈晃動,器皿的叮當亂響,屋頂的吊燈、壁畫、墻板也開始掉落,學生們發出了聲聲尖叫。“挺驚險的,來了地震真有些慌神。”一位剛剛體驗了地震實感的學生說。
據介紹,此次開放時間為10天,此后地震臺也將定期開放,市民可提前預約,相關聯系方式可登錄北京地震局網站查詢。
■防震減災 區縣行動
1300名師生安全“疏散” 80余老人“火場”逃生
晨報訊(記者 王萍 張璐 朱爍 王歧豐)伴隨著刺耳的警報聲,忠德學校教學樓突發緊急情況,僅用兩分鐘,忠德學校全校41個班級1300名師生就安全到達指定區域。昨天上午,朝陽區啟動“防災減災”主題宣傳周活動。石景山區在區社會福利院舉行防火疏散演練,80余名老人在醫護人員攙扶下,快速逃離“險區”。宣武區也在萬壽公園進行了地震應急演練。
據介紹,一旦災害中出現市政電網癱瘓的緊急情況,萬壽公園內指揮中心“頭頂”上的一排太陽能電池板將立刻肩負起整個應急場所的正常供電。
西城區民防局昨天在西單圖書大廈舉行“防災減災日社會宣傳演練活動”。觀眾和途經的市民領到了《居民應急手冊》、《民防知識宣教畫冊》等近十種宣傳資料。
來源:北京晨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