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漢代、六朝時期,有錢人死后都興怎樣陪葬?29日,記者跟隨重慶考古研究院專家親赴涪陵區,見識了剛剛挖掘出土的遠古墓葬群,和考古史上都稀少罕見的分工明細的漢代窯爐。
古墓量大五天“出土”一座
早前,重慶涪陵區白巖寺一帶就出現過大量漢代崖墓。通過考古隊專家分析研究,涪陵區曾是遠古人類活動頻繁的生活區域,以及古墓厚葬地。到后來,該地區還陸陸續續有古代文物出土,只是并沒有專人對其實施規模性挖掘開采。
“像這樣的古墓,被發現了不少,我們五六個人挖五天就能出土一座。”29日,涪陵區“轉轉堡墓群”出土現場,一名正在“挖墓”的農村婦女手拿鋤頭和記者聊起來。今年三月份,重慶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開始對涪陵區沿江一帶進行大面積文物勘察,“轉轉堡墓群”的土坑墓,和“八角亭渡口”的崖墓就是該次勘察的重大發現。
土坑墓,顧名思義埋在地下,慣常于泥下五米位置。按照當地農民的說法,要成功掘出一口古墓,“需要掊出80-100立方的泥土。”目前住在“轉轉堡”附近的農民幾乎都來“挖墓”了,他們按天數拿工資,周期則圍繞古墓出土時間計算,“一般都是五六天。”
古人陪葬也喜歡房子、丫鬟
在涪陵八角亭渡口的崖墓出土現場,記者看到隨即發現的陪葬物:釉雞、釉豬、生活陶品等。重慶考古所副研究員李大地分析,這是一座漢代古墓,死者身份比較高貴,盡管彼時的人都“視死如生”,崇尚厚葬,但能夠在雞、豬等動物上施釉,實力可見一斑。
然而,漢代距今幾千年,古墓歷遭盜竊,剩下的不過是“殘羹冷炙”。工作人員小周告訴記者,事實上這座崖墓被發掘時,工作人員能清楚地看到有盜墓者留下的痕跡。墓中剩下的陶傭、生活用品以及陶房等,和現代人陪葬燒制的房子、用人丫鬟如出一轍。
據統計,截至目前,考古隊已完成1825平米的勘察面積,共發掘地下文物點11處,其中遺址2處,其余為墓葬,以漢、六朝墓葬為主,還有部分清代、民國墓葬。
草木灰燼識古人“最后一窯”
和涪陵出土大量墓葬群意義不同,在考古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要數才發現的遠古窯爐。李大地解釋說,過去在主城區的江北、忠縣地區曾發現過古時候燒制窯貨的場地,“但規模和功能分區絕對不及此。”
原來,涪陵八角亭渡口遺址發現的漢代窯群,不僅規模龐大,燒制的成品具有頗高的功能識別性,這在考古史上意義非凡,具備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通過窯爐里殘余的千年草木灰燼,可以斷定古人是用木炭作燃料的,”李大地說,遺憾的是目前后人能看到的“不過是古人的‘最后一窯’”,并且部分成品屬燒制過程中的“次品”,被遺留了下來。
記者看到,“最后一窯”中殘余了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和冥祭用的窯雞、窯豬等物品。根據窯爐的面積大小和余下的高度,粗略可以計算出,古人燒制一爐窯貨,可以輸出成千上萬片瓦礫。
來源:華龍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