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6月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同比上漲11.4%,去年6月房價在救市的效應下,已出現量價齊漲的局面,而今年同比仍增長,說明調控依然任重道遠。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對樓市調控可能造成地方財政收入被“牽累”等表示了擔心,而鋼鐵及鐵礦石銷量和價格的下跌,也讓人們看到了房地產業拖累實體經濟的隱憂。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中國住房市場要經歷一個相當的調整期,去消化前幾年形成的價格泡沫,使之回歸與經濟基本面及居民家庭支付能力基本協調的水平。如果宏觀經濟進入緩慢增長階段,這個調整期可能還會延長。”
盡管理性回歸之路艱難,但防止樓市的大起大落始終是各方的共識。專家認為:“房價的暴漲暴跌,對消費者、行業、銀行和政府都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表示,從歷年經驗來看,處理好房地產與宏觀經濟關系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一定的增長。在“兩難”形勢下推進調控,重點之一就是落實保障性住房計劃,強化政策的執行力來干預市場預期。
上海永慶房屋公司總經理陳史翎認為,要保持房地產信貸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一手抓“降房價”,一手抓“增供應”,從源頭上穩定預期,盤活市場,還要嚴查開發商的囤地和捂盤行為。
不少專家認為,對于少數房價較高的地區,房價的適當回落是正常的。而樓市走向理性回歸的步伐有多快,主要取決于宏觀經濟的總體走勢。從歷年對樓市調控的過程看,地方政府、銀行、開發商在內的多種強勢利益相關群體的影響也不可小視。高房價問題不僅僅是房地產行業的問題,上關乎數萬億元的商業貸款和個人貸款,下涉及幾十個相關行業,中間還夾雜著千家萬戶。專家表示,樓市調控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只能采用“漸進療法”。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