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原始鳥類化石的新屬種
——“原始沈師鳥
”登上了剛剛出版的國際
SCI檢索重要學術刊物
——英文版《地質學報》,其發現者是沈陽師范大學古鳥類學專家胡東宇教授領導的課題組。這一新發現為揭示鳥類可動性頭骨的早期演化和早期鳥類的樹棲能力演化研究做出了貢獻。
“沈師鳥”化石產于遼西朝陽縣大平房鎮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地層,距今約1.2億年,屬于鳥類早期演化中一個特殊的類群——會鳥類。會鳥類是“熱河生物群”中迄今發現的個體最大的具尾綜骨的原始鳥類。“沈師鳥”的雙顳窩型頭骨表現出較迄今世界最原始鳥類“始祖鳥”更原始的非流線形,“沈師鳥”保存完好的頭骨為解決“鳥類可動性頭骨早期演化”這一長期爭議的難題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胡東宇等對包括“沈師鳥”在內的古鳥類化石的研究將鳥類可動性頭骨和樹棲能力演化研究向前大大推進。
自2005年沈師大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以來,先后發現了“棘鼻大平房鳥”、“敏捷真翼鳥”、“建昌孔子鳥”等原始鳥類化石。2009年還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世界最早的帶毛恐龍——“赫氏近鳥龍”的新發現等重要成果,受到國際古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
來源: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記者 吳勇 實習記者 梁爽)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