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車協會是三輪車的家,管理站是協會的家,我們都是一家人”
昨天在管理站工作大廳分發上崗證的除了工作人員外,還有三輪車協會的工作人員。據三輪車協會會長張德勇介紹,在永城市東西城區三輪車管理站分開之前,三輪車協會也形同虛設,整個三輪車行業沒有專門組織管理,營運市場混亂無序,搶客、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生,三輪車到處亂停亂靠,嚴重擾亂城市正常交通秩序。加之從事該職業的多為企業下崗職工,年齡偏大、家庭困難、下崗后心理失衡,一遇事就集體上訪、越級上訪,一度時期成了市里的“老大難”。自從今年元旦,三輪車管理站分為西城區和東城區兩個站,咱們東城區管理站的新任領導班子采取全新的工作方法,我們協會也積極配合,促進了三輪車營運市場的穩定健康運轉。當記者問其協會的職責時,張德勇得意的說:“現在協會的職責就是對管理站精神向營運者傳達,對營運者的心聲積極向管理站反映,上情下達,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今年52歲的三輪車工人戴光從,10年前從棉紡廠下崗,上有老下有小,老婆又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全家人的生活就靠他搭三輪維系。窮不奪志,老戴常說,搭三輪車也是社會的一員,做事做人要對得起良心。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今年4月的一個周日下午,老戴把一位男青年送到了超市門口,拿出水壺正準備歇一腳,無意中發現車墊上躺著一只灰色手機。“一定是剛才那位青年不小心掉下的。”他急忙四處張往青年,而青年早已不見蹤影。“他一定會回來找,我不如在這里歇一歇。”老戴這樣想著。 周日的超市人流如織,不時有人過來搭車。老戴只得笑著臉回絕。一個多小時過去,老戴坐在車上快要打起了盹。這時一句“師傅,剛才我搭你的車,是否有個手機落下了。”老戴掉頭發現,正是剛才那個男青年。幾番確認后,手機終于物回失主。男青年連聲感謝。“找到就好。不過下午的生意真被耽誤了不少。”說這話時,老戴已踩車向前駛去。
張德勇說:“像老戴一樣的營運者很多,寒冬臘月救助智障老人的,經常送急救病人,送迷路的兒童回家的,義務接送高考學子的……在協會里,這樣的善舉數不勝數。三輪車協會是營運者的家,而管理站是協會的家,我們都是一家人,作為營運者,我們會自覺的維護三輪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