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遇風波
雖然叢明還未被官方最終確認涉黑,但其實,這不是百事今年第一次遇到麻煩。今年4月,中國天府可樂集團(曾與百事聯合控股重慶百事天府飲料公司,后于2006年因資不抵債,將持有的所有股權以1.3億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給了百事)和百事對簿公堂,媒體援引天府總經理錢黃的表態稱,“天府對百事的控告分6個步驟走,分別對百事在天府的商業秘密、商標、合同還有經營等方面采取的‘不正當的手段’進行控訴。”同時,天府還意欲向百事索賠4億元。
今年5月,根據媒體報道,有3名員工申訴百事可樂廣州違法用工,并索賠16萬元。不過,對于兩樁事件,百事均沒有對外界作出相關回應。與此同時,百事可樂正與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上圍繞市場份額,展開“你追我趕”的競爭,并大規模地招聘人才,擴大自身的銷售網絡。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相關事件可能會對百事公司在競爭中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
社會責任
事實上,在中國市場上,目前不光只有百事“引人注目”,不少外資企業也通過受賄、違法用工等“手段”吸引國人的眼球。去年8月,美國控制組件公司對外界承認賄賂中石油、中海油等中國企業人員,隨后,江蘇核電有限公司、中國石油材料設備有限公司、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也逐一被媒體曝光。而去年爆發的力拓“間諜門”更是造成了企業雙方乃至中澳兩國間的“口水仗”。與此同時,不少外資企業卻在中國部分地區享受著超國民的待遇,甚至被奉為“上賓”。
“如果想進一步發展,且為越來越多的國人所認同,部分外資企業需改變‘利’字當頭的思想。”昨日,東南大學法學院張馬林教授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首先,就政府層面,相關部門不能太過迷信外資企業,在營造良好投資氛圍的同時,加強對收受賄賂等相關方面的監管力度;其次,就司法層面,相關部門或可考慮完善針對外資企業的立法建設,甚至可考慮采用更嚴格的執法力度;再次,外資企業同樣需要在中國市場堅守相關的道德約束。”
“更重要的是,外資企業在享受中國提供良好投資環境的同時,要相應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張馬林說,這樣,才能真正地長時間立足中國市場。
來源:人民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