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民企崛起仍需解放思想
“湖北省民營經濟勢頭很好,但民企老板也遇到瓶頸,比如差錢。”湖北民營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許汝玉經常和民營企業家打交道,他直言不諱。
記者翻閱2005年-2009年的《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報告》,每一年的“存在問題”或“薄弱環節”中,都有“融資難”。
融資渠道不暢,民營經濟發展擴張受制約。“夏天貸款做涼席生意,等貸款批下來,只能做棉襖生意了”的現象時有發生。
行業壟斷、稅負較重等也成為民營企業快速成長的瓶頸,對于未來湖北省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在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看來,還是要繼續優化環境。比如近幾年,省工商聯、省總商會、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推選“湖北具有帶動力民營龍頭企業”、“湖北最佳成長型民營企業”等活動,樹立了典型,引導和促進了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健康成長。“湖北民營企業發展總體仍然不夠,進入全國民營企業前列的龍頭企業不多、外向度不高、處于產業鏈末端、管理水平不高等,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長期關注湖北民營經濟的經濟學家夏振坤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湖北要想趕上沿海地區,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政策加倍放開,思想加倍解放。
科學發展民營經濟
——專訪省工商聯主席趙曉勇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今年上半年,湖北省民營經濟生產總值3336億元,占全省GDP的50%,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2%。全省規模以上非公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477.57億元,同比增長29.4%,對全省工業貢獻率為55.9%,拉動工業經濟增長15.9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在全省經濟格局中占據‘半壁江山’,是省委、省政府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廣大非公企業積極應對形勢變化、主動調整發展戰略、不斷拓寬發展路徑的收獲。”昨日,省工商聯主席趙曉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趙曉勇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健康發展非公經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近年來,通過確立“一主三化”的發展方針,開展“百家非公有制企業評行風”、“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以及先后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工商聯工作的意見》等三個重要文件,大力推動了湖北非公經濟、非公企業和工商聯事業健康發展。特別是歷經金融危機的洗禮,湖北省非公經濟出現了六大可喜變化:非公有制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加,規模擴大;外向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經濟合作性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創造能力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上市數量增多、步伐加快……這六大可喜變化,促進了非公有制企業做大做強,增強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湖北省非公有制企業的未來發展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性機遇。”趙曉勇指出,“兩圈一帶”戰略重點,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都已成為當前湖北省經濟政策的著力點,而這些政策對于非公企業都孕育著重大發展機遇。廣大非公企業要善于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創新發展思路,明確主攻方向,實現科學發展。
趙曉勇同時坦陳,當前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比如:非公企業在總體上人員素質、創新能力、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管理能力水平比較弱;投資準入門檻設置、非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仍然存在;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上規模企業數相對較少;民營經濟外向度不高,等等。“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上述問題,一方面需要社會各界對民營企業倍加呵護,如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拓寬融資渠道,大力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等。另一方面,民營企業也要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競爭力,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趙曉勇指出,2010年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元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于民營企業尤為重要。一般來講,民營企業起點低,準入程度不高,在發展方式上粗放程度相對較高。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給中國提供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機會,也給民營經濟提出了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因此,民營經濟應該抓機遇、早行動、快轉變,取得在經濟競爭上的起跑優勢。
趙曉勇認為,湖北省民營企業要想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自身科學發展,就要提高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拓寬發展領域;要提高技術開發、產品研發水平,著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提高核心競爭力;要抓住機遇進入交通電信能源等基礎設施領域,興辦金融機構和社會事業;要積極通過參股、控股、收購等方式參與國企改制重組,積極準備上市融資;要結交國際經濟伙伴,利用國際經濟資源,開拓國際銷售市場;要積極承擔企業應有的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在實現和諧湖北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科學發展。“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黨和政府堅定不移的方針。”趙曉勇最后說,“我們相信,只要廣大非公有制企業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就一定能夠迎來新的更大發展,一定能為湖北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湖北民營經濟發展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1):萌芽發展階段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
1979年,湖北大地開始出現個體戶。
第二階段(1992-1994):突破性發展階段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
1993年,湖北省首次個體私營經濟工作會議在孝感召開。
第三階段(1995-1997):規模發展階段
1995年,湖北省召開第二次個體私營經濟工作會議,頒布了《湖北省個體經營戶和私營企業條例》。隨后,私企規模快速擴大。
第四階段(1998-2001):嫁接發展階段
1998年,湖北省召開了全省第一次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下發了《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個體私營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第五階段(2002年至今):較好較快發展階段
2002年,確立“一主三化”發展縣域經濟的方針,即“堅持縣域經濟以民營為主的取向,加快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
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