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緩解擁堵市區重喚自行車出行
近日,在“和諧城市與支撐系統”論壇上,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爆出最新研究成果,因為交通擁堵和管理問題,中國15座城市每天損失近10億元財富。數字一出,讓很多專家、學者對交通擁堵這一現代“城市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病”展開了熱烈討論,很多人表達了對中心城區自行車回歸的期望。
據相關報道,目前一些地方也開始著力重喚城市自行車出行。根據計劃,北京將通過更多地修建自行車專用道、在2012年內將自行車租賃點增至1000個、增加自行車停靠設施建設等措施,爭取在3至5年內,讓自行車回歸市民生活。
杭州作為首個推行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的城市,已經建成了2000個租賃點、擁有5萬輛自行車,任何人,只要年齡在16歲以上70歲以下,會騎車,都能夠從任何一個租賃點租車,如果在一小時以內把車還到任何一個租賃點,都將享受免費騎行的服務。
而天津,就在“十一”長假前,交管部門率先配備了1000輛自行車,分發給交管部門的高級警官,并啟動警監騎自行車上路巡邏糾違這一新的工作模式。即使遇上道路擁堵,警監騎自行車上路巡邏也能夠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處警。據介紹,這一新方式還將在本市交管部門繼續推廣。
市交管局設施處
交通配置有意識向自行車行人傾斜
對此,有人提出,在交通規劃和管理方面,政府應該改變以往向機動車傾斜的情況。目前,本市有關部門也越來越認識到,總靠擠壓非機動車道資源擴大機動車的行駛權利是行不通的。恢復自行車路權,要先從中心城區下手。這種認識不僅表現在相應的交通組織方案調整上,還表現在交通設施的配置上。
市交管局設施處副處長王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以往,交管部門在路口設置交通信號機時主要依據該路口機動車的流量,今后,無論應用新技術還是設置新的交通信號機,都會更多考慮行人和非機動車。”
就在剛剛過去的“十一”期間,為了緩解交通擁阻,更好地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和通行率,本市交管部門將跨越海河的劉莊橋改為非機動車專用橋,將東縱快速路與華龍道、華昌道交口調整為僅允許非機動車和行人穿越,機動車則禁止穿越路口。雖然這兩套交通組織方案的調整,更大程度上是為緩解兩地區的交通擁堵問題,但是,無可置疑,調整后的交通組織方案則更充分考慮和照顧到了非機動車和行人的路權,并對這一路權給予了充分保障。
不久前,交管部門將河北區的華昌大街與王串場一號路交口、南開區紅旗南路賓悅橋橋下兩處交通信號機全部設置成專門供行人通行的綠燈燈時,只要有行人和非機動車過馬路,其他各路口的機動車都面臨紅燈等候的局面。
來源:天津網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