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支持力度最大的也恰是房地產。2008年很多房地產公司基本上處于倒閉邊緣。而房地產注冊資本金比例從35%降到了20%,原來三倍杠桿放大到了五倍。就相當于買房人首付2成可貸款買房,有2成資金就可做房地產。”水皮介紹,因此當時地產成為經濟反轉的領頭羊,迅速上升。而除此以外,房地產還帶動了上下游水泥、裝修服務業等的復蘇。
另外,水皮還提出一個觀點,2009年貨幣供應量增加了近30%,2010年增加了近18%,這么多的錢沒有在CPI上找到出口,卻在房地產市場找到了宣泄,“房價暴漲一定程度上化解的是通脹的壓力,所以與其說房地產可以抗通脹,不如說房地產可以化通脹。”但是,長期來看,他認為這種做法不可持續。
【評調控】
哪個城市認為自己“房價上漲過快”了?
水皮非常贊成政府及時進行房地產調控。但為何百姓常有調控就是“紙老虎”,房價越調越高的感受?他認為,這跟大城市里房價有兩種需求有關系。
“一種是消費需求,一種是投資需求,在調控后期,投資需求日益上升”。水皮提及,北京不少二手房交易讓人咋舌。“都是一次性付款。三環內150平方米,一次性付款450萬,這些人肯定不是普通的改善型住房需求,肯定是投資客”。水皮認為,“有人辯解說我們是投資,并不是投機,其實在房地產領域,投資與投機就是畫等號的。”他認為,要對這種需求進行一定程度的遏制,而以往調控對此執行不夠。
更關鍵的問題是,以往的房地產調控中,中央、地方訴求不一致,各部委想法不一致。比方說,“國十條”中說“過熱地區”要怎么怎么樣,而地方上沒有一個主動認為自己是“房價上漲過快”的典型。直到銀監會細則在四個月后推出的,指名“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