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歌會與滁州有不解之緣
大包干的發源地
安徽滁州是農村改革“大包干”的發源地,當年的18個紅手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也為中國農民走進新時代吹響了號角。可以說,農歌會在滁州舉辦,具有先天的優勢,還有哪個城市能比滁州更適合展現改革開放的進程呢?在農歌會開幕式演出中,由吳娜演唱的《選擇》(紀念小崗村大包干創作歌曲)應時應景,唱出了農歌會與滁州的不解之緣,也唱出了滁州人敢為人先的精神氣質。
第一屆農歌會就是在滁州舉辦的,這是打基礎的一屆,為農歌會積累了口碑和人氣;第二屆仍然在滁州舉辦,農歌會被打造成了一張文化名片,一臺文藝精品,榮獲“群星獎”便是最好的證明。滁州與農歌會可以說是同源同根,交相輝映,共同唱響了新時代的農歌。
沈書記的工作地
說到滁州,不能不說鳳陽,“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是膾炙人口的民間小調,鳳陽花鼓燈名聞天下,鳳陽古城譽滿中華。說到鳳陽,不能不提沈浩,這位農民心中的主心骨和當家人把自己最好的年華和全部的精力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在農歌會這樣的盛會上,創作者同樣沒有忘記為了鳳陽的發展鞠躬盡瘁的沈書記。
在農歌會的舞臺上,著名歌手譚晶用她的“天籟之音”演繹了反映原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的感人事跡的電影《第一書記》的主題曲――《做人》。這首歌的曲作者舒楠就是滁州學院的校友,而演出現場就在滁州學院的操場,這樣的時空巧合冥冥之中似有因緣。譚晶說,這首歌不僅反映了沈浩書記的一生,也唱出了中國農民的心聲,演唱《做人》是向沈浩致敬,也向中國農民致敬。“一撇一捺寫出個人,一生一世才做成個人,紅手印按出個大寫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的歌詞同樣感人至深。
大學生村官的新天地
沈書記的事業并沒有結束,大學生村官們繼承了沈書記未竟的事業,跟農民做起了朋友,和他們一起在致富路上向前奔跑。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把青春獻給了農村,還交出了一首代表心聲的《鄉路上的青春》,將大學生村官的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有他們的聰明才智,有農民朋友的熱情支持,如今的農村再不是舊模樣,而是充滿了希望的新天地。(吳謙)
來源:中安在線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