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今昔
樓宇燈飾將顯浪漫氣息
坐在公交車上,從人和到新牌坊轉盤也就10分鐘左右,再往前行,就駛入紅錦大道。這條路剛整治完畢,中央隔離帶是白色花崗石路沿,兩邊的綠化也很是養眼。繼續前行,又過了10分鐘,到達觀音橋商圈。記者發現,從紅錦大道進入觀音橋商圈,道路兩旁改造正在進行,有的已經完工。已改造完的小苑片區、華新街等地,外墻面以灰色調為主,統一的門面招牌,讓人耳目一新。
在觀音橋商圈,除了北辰藝術大廈外立面正在施工外,其余的外立面整治基本完成。觀音橋商圈有關人士稱,結合這次整治,將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改造商圈近20棟樓宇的夜景燈飾,打造充滿時尚、浪漫氣息的藝術空間。商圈廣告設置將實現“白天整潔靚麗、夜晚燈光璀璨”的視覺效果。
商圈將擴至6.8平方公里
江北區副區長呂中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3年前,迎賓大道建新北路將觀音橋地區一分為二,人流和商圈被阻隔,這里也成為全市最大的交通堵點之一。2003年,觀音橋商圈啟動了舊城改造工程。同年4月,觀音橋步行街開建,并于2005年2月3日正式開街。
“我們不只搞商圈建設,還注重還原歷史文化。”呂中銀說,在商圈建設過程中,江北區結合觀音橋的古老傳說和江北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融入山水樹石等自然元素和“龍”的概念,重塑了大型景觀雕塑“觀音橋”,在步行街布局了“江北龍”、“九龍戲水”等景觀雕塑。目前,觀音橋商圈內已云集了50家世界500強企業、200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和2000多個國內知名品牌,日均人流量達35萬人次,日均商品銷售額超過1.6億元。
呂中銀表示,今后觀音橋商圈將從目前的2平方公里擴容至6.8平方公里,將把觀音橋商圈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千億級品牌商圈。
觀音橋得名于一個傳說
說起觀音橋,家住江北洋河二村的63歲老人陳興蘭與記者聊了起來。她小時聽老人們講,這里原來有一座廟宇,叫觀音廟,在上世紀50年代,當地人愛去觀音廟上香。觀音廟附近曾有兩座石板橋,位置就在觀音橋步行街上的“觀音橋”雕塑附近。陳興蘭還說,觀音橋的名字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山洪暴發,淹沒了通往北岸的一個要道,一群農夫被困在崖邊,正當他們焦急萬分之時,驚濤駭浪中鋪起了一座蓮橋,原來是觀世音菩薩解救了他們,觀音橋也就由此得名。
“觀音橋的繁華要從香國寺說起。”呂中銀說,香國寺建于明萬歷年間,嘉陵江北,現華新街西側,與歌樂靈音、龍門皓月同屬巴渝十二景,1964年被毀。在華新街,50多歲的朱先生居住在附近,對這里很熟悉。他說,在上世紀60年代初,江北的人要到嘉陵江對岸,就要從香國寺碼頭坐輪渡到牛角沱。香國寺碼頭作為貨運集散地自然成了各路商販市民的云集之處,商鋪、飯館,比比皆是。呂中銀介紹,后來碼頭周邊居住人群日漸增多,逐漸此地自發形成了江北最為繁華和熱鬧的街市,這也正是觀音橋走向繁華的起端。1966年,嘉陵江大橋建成后,碼頭慢慢被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