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從1998年以來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等生態工程,以重點工程帶動面上治理,共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6億畝,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積4200萬畝。全國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2400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730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7.57%,提高了2.75個百分點,林木積蓄量達到12.9億立方米,增加1億多立方米。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
與會國內外嘉賓普遍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政府確實高度重視荒漠沙化治理和環境保護,真抓實干,取得了很大成績。聯合國駐華機構總協調員(臨時)安吉蒙先生感慨地說:荒漠沙化治理和環境保護不只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事,而是全人類共有的地球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大事,這次親自看到、聽到中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中國確實是令世人敬佩的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
二、總結交流了國際國內防沙治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經驗作法
論壇安排了防沙治沙領域的學術交流,各國與會代表報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鄂爾多斯市地區生態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億利集團防沙治沙的作法令與會者耳目一新。鄂爾多斯市的探索和經驗主要是:1、轉變發展理念。變“征服自然”為“順應自然”,將生態建設與“三農三牧”問題結合起來統籌考慮,調整農牧業生產力布局和人口布局,大力度轉移農牧區人口,在自然生態惡劣地區建設不種不養的生態自然恢復區,減少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減輕生態壓力,通過人的主動退出求得生態的自我平衡,自我修復;2、變革生產方式。變“廣種薄收”為“集中發展”,變“靠天養畜”為“標準化舍飼養殖”;3、創新體制機制,變“單一投入”為“多元投資”。堅持“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流轉”,堅持“個體、集體、國家一齊上”,推行“五荒”拍賣治理,深化林權改革,實施生態林補償制度,引導民營企業進入防沙治沙領域,鼓勵多種所有制參與生態建設,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的新格局。4、發展林沙產業,變“貧瘠荒涼”為“綠色銀行”。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積極實施“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戰略,著力支持建立沙柳、沙棘、檸條、干草等林沙產業基地;5、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科學地推進荒漠化治理;6、依靠科技進步,著力提高防沙治沙的質量和效益。建立健全防沙治沙、生態建設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一批科技示范區、示范點。7、堅持依法行政。切實把防沙治沙納入法制化軌道。8、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提高全民生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