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畢業的梁國賀說:“這次會議提出文化建設,增強軟實力很必要,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現在的大眾文化素養參差不齊,拜金主義、商業欺詐、誠信缺失的現象會對個體的價值觀和道德水準形成沖擊。”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熙明說:“近代百年以來,我們一直因貧困落后被譏笑為‘侏儒’、‘病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經濟上富裕起來,原本營養不良的孩子長成了1米8的大個,但是我們的心智并沒有成熟。如果挑戰道德底線的事件出現多了,中國人的心會變硬。”
彭林認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為了治愈貧困的頑疾,但是經濟發展了并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吃喝嫖賭、包二奶、貪官、奸商、偽學者這些“富貴病”的出現關乎人文,關乎人的素質與精神境界。
“當代中國的道德失范問題說明國家必須更加強調德治與法治的并重,要把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理念納入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利用新聞媒體、文學藝術作品,和現代的大眾傳播媒介弘揚傳統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得以向群眾普及。”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涂可國說。
近年來,中國各地都在探索弘揚傳統文化,山東就推出了公交論語、論語墻等,力求讓儒學走向草根。國學熱、國學班也在各地受到追捧。然而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一些地方,有的人學習《周易》是為了能掐會算,炒股投資發財,還有一些人研究《三國演義》求的是謀略與權術。如果我們不把文化最核心的價值發掘出來教育人民,匆匆忙忙把它變成一個賺錢盈利的東西,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就會被低俗化。在文明傳承上,社會各界不僅要盤球,還要射門、得分。”彭林說。
在中共中央提出“弘揚中華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之際,專家學者們認為改革也是文化建設的核心。過去三十多年,人們適應改革開放建立了務實、創新、時效、競爭的觀念,影視藝術在國際上獲得很多大獎,對外文化交往不斷深化,但是當前最迫切的是針對改革中的陣痛對癥下藥。
涂可國說,“文革”之后人們對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產生了陌生感,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消除社會公眾對傳統文化的偏見和斷章取義。
他說:“從歷史上看,傳統文化形成于封建宗法社會和小農經濟,如今的整治架構、經濟基礎、思想基礎、生存方式都今非昔比,新時期的傳統文化必須要關注民生、現實的人生體驗,貼近現代人的利益訴求。還要把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進行碰撞整合,交流中反觀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發現不足。”
專家們指出,要把文化內化為生命體的一部分,用寶貴的文化資源來移風易俗,形成個人與社會的德性,達到人們日用而不知、集體無意識的境界,這樣,文化才能成為民族的血液,民族的根。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