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萬人中"大海撈針"六個家族最可能是曹操后代
昨天,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傳出信息,專項課題組對現代曹姓人群進行基因測定,并與史籍、方志、家譜等歷史資料多重印證,判定六個家族有很大可能是曹操后人,而曹操這位近2000年前古人的基因同時被 “定位”。課題組負責人表示,歷史研究往往難以打出“百分之百”的包票,但這一結果源自分子人類學、生物統計學、法醫學等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分析,可能性在90%以上。據悉,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人類遺傳學報》在線發表。
700萬人中“大海撈針”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曹姓公民有700多萬人,要從中驗出曹操后人,無異于大海撈針。為此,復旦研究人員通過史料推演和基因測定方法,雙線并行求解。
首先,遺傳實驗室廣泛征集當代曹氏男性基因樣本,繪制出一幅遺傳圖譜,看看曹姓到底來源于多少個祖先。接著由歷史學者通過對各種資料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可能的線索。在這個過程中,首次對多份公布的曹姓家譜進行全面查閱,辨別梳理,并與史書、地方志等史料進行比對研究,看線索是否能夠接得上,如各家曹氏祖先以及現在居住地和歷史記載上曹操后代的流向是否吻合等等。再根據族譜和主動征集獲得的線索,到重點地域進行DNA采樣和家譜的征集驗證。最終篩選出了八支持有家譜、經過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通過對這八支曹氏族群的DNA樣本比對發現,其中六個家族的成員屬于O2-M268的基因類型,其他兩支之間并沒有共同基因。最后,研究人員對這些重點樣本進行Y染色體DNA中500萬點的精細序列檢測,最終證明:這六支O2-M268類型樣本的祖先交匯點在1800年—2000年前,恰是曹操在多種史料記載中存在的年代。復旦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組長李輝教授說:“從兩個學科角度出發的研究互相驗證,表明了這六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后代。”
如何防“偽”?
憑一個相似的基因,就能從現代人的數據中判斷一兩千年前古代家族的基因嗎?這其中的各個環節是否有作偽的可能?對此,歷史學、生命科學專業的研究人員一起作答。
“首先,我們能確定曹操是有后代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韓昇表示,司馬懿在政權過渡的過程中,對曹氏的后人并沒有進行任何屠殺。“從魏晉至唐代的官譜上,都能找到曹操后代的記錄。 ”而目前已經判定很可能是曹操后人的六個家族,散居國內各地,天南地北,互相不認識,作假“串供”的可能性也不高。
李輝博士提出兩個更為關鍵的 “證據”。其一,六個家族已測出的共有O2-M268基因類型,本身在中國就比較罕見,如果六家沒有血緣關系而共有這種基因,概率僅為千萬分之三,低到基本可以忽略。其二,經過基因全序列精確檢測,六家的共同祖先恰恰是在1800年前左右。從家譜來看,他們分別源于曹丕、曹植、曹操的庶子等不同支脈,而且家譜上同一支脈在遺傳上也更接近。如果要排除他們是曹操的后代,就剩下一種情況:這位祖先在1800年前就假冒曹操,而且還要讓自己的孩子分別去冒充曹操的幾個兒子,這種冒充還要延續1800年不變,可能性極低。
找“曹操”意義何在?
據了解,為獲得更充分的數據,研究過程中共測定了79個曹姓家族的基因,查閱上百份族譜并繪制出曹氏家族遷徙路線圖。如此大費周章找曹操基因、判定曹操后人,意義究竟何在?
韓昇教授回答,這項研究本身就是歷史學與分子人類學在古代家族探究方面的一次攜手。史料考證給出了調查范圍,基因測定精確“定位”;而當最有可能的曹操基因被找到后,歷史學又獲得了新的起點。例如,在針對這次曹氏家族的研究中,并不止“定位”曹操基因一項收獲,課題組還用同樣方法驗證了漢代丞相曹參的家族基因與曹操的家族基因沒有關系,從而證明曹操是曹參后人的說法可能是偽造;其次,有傳說操姓是曹操后代避禍改姓而來,經過基因驗證這兩個姓氏之間沒有明確的遺傳關系;另外,研究表明現有的夏侯氏基因與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是從夏侯氏抱養的說法很可能是后人作偽。
專家指出,這一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同樣可以成為探求歷史的全新“利器”。如果說之前國際上的DNA研究成果只能判別一個現代人或一份古代樣本所屬的種族和民族,這次的曹氏DNA研究,則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遺傳基因研究精確到古代家族,它得益于中國社會穩定的姓氏繼承傳統和包括家譜在內的豐富人文資料。據了解,在此次研究的基礎上,該實驗室將相繼探究在我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古代家族,進而對民族融合、演變發展的脈絡展開研究。
來源: 解放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