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春節后一些地方的用工緊張,一面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兩個人群兩種現象被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出現部分大學畢業生月薪不及農民工的現象,惹來議論紛紛。
這一輪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與我國經濟社會環境變化巨大、當年大學急速擴招帶來畢業生激增有關。每每面對就業困難的大學畢業生,或者因為某些不公平的用人環境而缺少機會的年輕人的故事時,我們都不免難過和憤懣,因為他們的就業狀況如何,影響到的可能是一個家庭對未來的希望和生活幸福。
但我們更愿意相信,大學生就業難,只是短時期的波動。
近30年前,社會也曾出現過“腦體倒掛”現象,但后來的社會發展證明,接受過系統高等教育、掌握高技能的人群,很快就在就業市場和社會階層分化過程中占據了應有的位置。
如今,“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將“增加就業”放到改善民生的首位。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也被繼續“放在首位”。未來幾年,大學生注定將成為擴大就業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而國家下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社會建設等方面的強化,也注定會讓大學畢業生有更多用武之地。
經歷陣痛,不完全是壞事。這一輪的就業難,或許能讓我們改變教育方式,調整人才觀念,從唯文憑是高,變為“唯能力是舉”。重視創新思維、扎實技能的培養,于個人,于國家發展,都大有裨益。(記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