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業理念引領就業 準備充足再上路
黃貴洲表示,他本人并不贊成大學生剛剛走出校門就開始創業,尤其是在尚未熟悉行業規則、缺乏團隊建設、沒有建立成熟的運營模式和盈利目標的前提下就草率行動,“這個過程也許會收獲一些經驗教訓,但同樣會喪失大量的機會和時間,就其成長而言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先成為一個好員工,才能成為一位好老板,這也是我的親身經驗。”黃貴洲建議,大學生應先就業后創業。在就業過程中,熟悉行業現狀,解決資金、項目和管理等方面難題,并根據自身情況參與相關的職業培訓,準備充足后再上路。
于澎田認為,實現大學生創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大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
業內人士建議,大學生應多學習,多實踐,將創業當做一次特殊的學習經歷,敢于承擔風險和責任。大學生創業者中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因此大學生應從心態上進行根本轉變,擺脫創業就是“辦公司”的狹隘觀念,樹立“大創業”意識,用創業的理念引領就業,不要抱著“我是在替別人打工”的心理去求職,而是要“讓你應聘的崗位為你服務”。
學校則應該充分發揮教育的引導作用,調整和完善知識結構,在日常教學中加入管理、財務、法律等相關創業實踐內容,幫助學生擺脫“被雇傭”的心理暗示,融入相應的“創業精神”。于澎田說,學校應該鼓勵教師走出去,將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對社會和市場形成更加直觀的印象。
同時,社會各界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為創業學生提供更實際的幫助,摒棄條條框框的約束,根據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一個較為寬松和包容的創業環境,以此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