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溫暖和光明的大東北:中國日報網記者遼寧行手記

侯瑋萍
遼寧的城市,每一座都有個耐人尋味的好名字。
沈陽,讓人想到“沈水北岸的旭日”。
鞍山,“山石為鞍,快馬加鞭”。
撫順,早有朱元璋的一句“撫綏邊疆,順導夷民”可供玩味。
本溪,則可總結為 “本為萬物之根,溪為四海之源。”
以前,這些城市對我來說,不過是些瑯瑯上口的響亮地名。但2011年秋天,我終于有機會踏上大東北,親自感受黑土地蓬勃的心跳。
響應“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號召,2011年9月21日至26日,我代表中國日報網,跟隨“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遼寧行”采訪考察團赴遼。五天時間里,我隨團走訪鞍山、本溪、撫順、沈陽四市,對遼寧省多個輕重工業、文化旅游、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進行了實地考察。
采訪考察期間,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頻道建立《砥礪崢嶸——2011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遼寧行》專題http://www.ttav89.com/dfpd/2011wlx_liaoning/index.html,共采寫、發布稿件四十余篇。
見聞篇
東北人有著天生擋不住的豪爽大氣。在沈陽街上,我不慎撞到一位推著自行車的中年婦女,她憋足了勁兒大喊:“唉呀媽呀!”我不迭地道歉,她卻回以同樣嘹亮卻很友善的笑聲,于是撞了人的和被撞著的,都心照不宣地大笑起來。
確實,人們很難用“秀美柔順”來描述遼寧。這片土地不足百年前還是煤和鐵的集中供應部,“工業血漿”——煤鐵工業品從遼寧輸往四面八方。你有時能感覺到,這里的工廠和街道其實都帶著烙印,時間的刻刀分明刻下了這樣一行字:供應溫暖、動力和光明。在鞍山,當地人告訴我,以前鞍山的工廠和住宅區統統擠在一起,搞得樓距窄,道路也窄,原因在于鞍山市“因鋼而立”,一切產業和民生都圍著鋼鐵建立。1949年至1952年,鞍鋼的鋼材擎起了中國鋼鐵工業的半壁江山。
然而,煤炭資源的不可持續性,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正在改變鞍山以及周邊城市的格局。鞍山市經濟開發區主任鄒玉穎在情況說明會上告訴記者,鞍山需要改變“一企獨大”、“一鋼獨大”的工業結構。
不只是鞍山。本溪也是一座典型的煤鐵資源型城市。建國后,本溪為國家提供了3億噸煤炭。但經過百年來的過度開發,煤炭資源已經枯竭。本溪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正因此,經過了“十一五”的發展,我們今天看到的遼寧,不再是以煙囪林立的工廠為標志的煤鐵供應地。記者們親眼看到的是用高科技來武裝制造業,致力于招商引資、深度加工、科學發展的新遼寧。我們看到的還有巍峨秀麗的青山綠水,拔地而起的配套設施,昭示著遼寧向旅游業和服務業的戰略轉型。
在鞍山的高新產業園的聚龍金融設備集團,我們看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偽鈔檢驗技術和分鈔、點算、捆鈔設備。在工作人員的演示下,燈光漸暗,先進的鈔票鑒別檢驗和追蹤技術,完全可以媲美筆者曾經參觀過的美聯儲錢幣銀行。
在本溪,建立在自然資源優勢上的80萬畝藥材種植園,即將吸引沈陽藥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這三所醫藥學府的入駐。在醫藥產業基地,精美的木匣如同九宮格,精美的藥膳滋補湯料被精心分類入匣,獨具匠心。
在撫順,亞洲最大的室內過山車,讓人們無論晴雨都能乘上速度的銀翼,感受極速翻滾的痛快淋漓。到了周末,沈陽人紛紛把孩子帶上小車,開往沈撫交界的皇家極地海洋主題公園和熱高樂園,在撫順體會一把夏威夷。
沈陽,則更不必說。誰能想到一座向市民免費開放的城市規劃展示館會擁有頂級科技館的光谷陸離和超級博物館的恢弘大氣呢?中國第一的4D動感影院,180度視野的弧幕影院,揮揮手就能“指揮光影”的非觸摸式互動體驗系統……高科技的手勢,講述著沈陽的過去,憧憬著沈陽未來的模樣。站在數字沙盤前俯視沙盤,視野變幻,如同乘著直升機在城市天空滑翔。這座被稱為“充滿夢想的盒子”的建筑里,是沈陽打造國際中心城市的雄心和底氣。
沒有什么,比親歷更有說服力。要想相信一座城市,必然要愛上一座城市。要想愛上一座城市,必然要行走一座城市。
感悟篇
本次“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遼寧行”采訪考察活動,是中國日報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首批實踐項目之一。在采訪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記者是事件的“記錄者”,更應該是深入一線的“行思者”。閉門造車既無法發現鮮活的新聞素材,也無法激發職業的幸福感。
且行且思,站在沈陽街頭。騎著摩托車的老爸把兒子妥善安在前座,一溜煙兒地騎行而過,插在車把上的小小的五星紅旗歡樂地抖動。水果攤上,中秋剛過,大堆大堆的蘋果梨子大方擺在店外,紅紅綠綠黃黃直亮人眼,走近就吸一鼻子果味香甜。環形廣場上,輪滑教練正指導一排六七歲光景的孩子學輪滑,粉粉嫩嫩的一道風景線;一個孩子摔倒,操東北口音的教練大漢沖上去,單手把孩子揪起來,不容分說大聲怒叱,孩子雖然畏懼卻也平靜,背著手弓著腰兩腳用力踏地,竭力擺出一個矯健起飛的造型。
這樣的尋常街景,稱不上是新聞,卻是城市大面貌的腳注,和組成大時代的鮮活細節。城市如果無法讓她的人民更幸福,她的意義難道不是模糊和蒼白的嗎?
本次采訪中,撫順市委書記劉強在情況說明會上說了這樣的話:
“多年來,我們運出去的是溫暖,是光明(注:指撫順多年來支援外界的煤炭資源)。而城市的存在,就是要讓城市更適合人民,讓人民更幸福……
“我們也許沒有能力發展的更快,但我們沒有資格破壞資源……如果把它們留給后人,也許它們他們能找到一個和諧發展的方法。寧可不發展,也要保護。”
這是一個轉型中的煤鐵資源型城市的市委書記,在幾十家媒體前擲地有聲的誓言。那一刻我慶幸自己來到了撫順這個曾經的煤炭中樞——曾經給外界輸送光明和溫暖的城市,坐在了說明會的現場。我何其有幸,見證了大時代中的一名基層官員在利益面前的原則和堅持。那一刻我如此渴望,能盡一點自己的微薄力量,盡情看,盡多走,盡力思考,用好手中這支筆,為基層,為社會,為所有坐在爸爸摩托車上和在廣場上學輪滑的孩子,多謀一點幸福。
這一刻,幾乎所有的現場記者——來自全國各地實踐“走轉改”活動的同行們,都在筆記本上重重地記下了點什么。
來源:中國日報網(記者 侯瑋萍)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