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的深圳男孩張克六年前報考北京大學新聞學院時,只給了自己兩個選擇:要么出國,要么留京。“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想法蠻幼稚的。”已經在北大法律系攻讀研究生的他對記者說。
因為擔任校團委干部的原因,張克十分關心國家的大政方針,從放棄出國到放棄北京,繼而決定研究生畢業后到西部去,他不斷“修正”著個人目標。
“要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張克把“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相關內容讀給記者聽,“這些表述說明,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國家要促進區域協調,所以中西部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與張克不同,中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大三學生張揚畢業后準備出國,但他表示學成后一定回國創業。“國內有一種很強的文化認同感,而且個人本身也能得到普遍的尊重。”他說。
據了解,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出國潮”相比,“出國求學、回國創業”正在成為當今大學生主流的選擇。
張揚所在的班級曾經做過關于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一個討論,大家普遍認為,國家的強大一定會對個體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回國發展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其實,“國家認同感”是一個國家公民對自己歸屬的那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評價和情感。
有學者將“國家認同感”定義為個人承受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與政治身份后產生的“歸屬感”,也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認同。
此間專家普遍認為,雖然中國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個國家的年輕人通過網絡等方式也表達過對生活的一些抱怨,但他們對國家認同感的增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人們注意到,從“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二五”規劃綱展開了一幅旨在“全面惠及民生”的改革藍圖。
CNN的一篇報道認為,當下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史上最快速度的社會變革,民眾對通脹、失業、房價、教育和醫療存在抱怨,貧富差距也加劇了社會矛盾,但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中國人對生活是滿意的,因為中國進行的是一項惠及了絕大多數人口的經濟改革。
新生代農民工、來自安徽的22歲女孩徐小雅說,她注意到政府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的舉措,“我希望能早日實現,這樣就能有個安穩的家,我也可以踏踏實實在城里里打工了”。
“中國國力的增強讓國民有了自豪感和歸屬感,最根本的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大的發展方向的認同,相信國家走的路徑是正確的。”張頤武說,年輕人越能認清中國國情和發展現狀,越能科學地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參與采寫的記者:胡星)
來源:新華網(記者:李云路 王澄澄 蔡敏)編輯:孫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