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能力·創新·減負·審慎——解讀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
容量控制力爭實現減負
有關負責人指出,在課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學科進一步精選了內容,減少了學科內容條目。在課程難度控制上,有些學科直接刪去了過難的內容;有些學科降低了一些知識點的學習要求,從“認識”和“理解”調整為“了解”;有的學科對難度較大又不宜刪除的內容,以“選學”方式處理,既增加課程彈性,也控制了難度;還有些學科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適當調整了不同學段的課程難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
廣征民意確保審慎設計
有關負責人強調,教育部特別設計一套科學、民主的工作程序,確保此次課程標準修改完善。首先,2003年和2007年,先后組織對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來自國家級實驗區的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約11.7萬人的大規模調查,全面了解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實驗情況。教育部先后成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工作領導小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和專家工作委員會,共遴選172位專家組建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組。修訂過程中,課程標準修訂組深入教學一線跟蹤研究,召開近千場(次)的座談會,廣泛聽取一線教師的意見。修訂工作基本結束后,向全國32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16個大學基礎教育課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書主編征求關于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稿的意見,得到反饋意見兩萬余條。同時還向近三年對課程建設提過建議的89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征求了意見;就語文、歷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課程標準向相關部門分別征求意見;就有關學科課程標準向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的委員征求了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課程修訂特別安排了審議環節,邀請有廣泛代表性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小學一線教研人員、教師、校長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專家參與;設計了綜合審議、學科審議、再綜合審議、投票表決的基本程序,并嚴格按照這一程序開展審議工作。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