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把穩增長和調結構進行了較好的結合,但也要警惕項目審批標準降低
記者:有人擔心,啟動一批投資項目可能出現“泥沙俱下”,產業結構調整被延誤。您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蘇明:國家對此也有所關注,最近國家擴大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范圍,對節能減排的電器給予更多補貼。這不僅是在擴大投資,也是在刺激消費,并通過補貼引導低碳行業的發展。
孫立堅:這次穩增長強調了對新能源和節能減排項目的投入,財政部明確將投入1700億元推進節能減排,應該說,將穩增長和調結構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項目的環保標準等可能隨之降低。
劉元春:投資規模的適度擴大,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的負面影響在所難免,但此次投資側重于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信息化領域,大部分是基礎性的投資,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負面影響不大。當然,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也可能導致部分落后產能死灰復燃。
要減少投資的低效率問題,應真正減輕稅負,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記者:有人認為,大批投資項目的上馬,可能導致投資效率低下,并導致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進一步增強。您認為這種擔心有沒有必要?
白重恩:我國確實應注意投資規模的適度。“4萬億”還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在建續建工程,如果我們再次開工大量新的項目,今后就會有更多在建續建項目,我們對投資的依賴就難以擺脫。
對投資項目應進行更充分的論證。匆匆上馬的工程,難免出現投資不合理、效率低下等問題。為了搶工期,部分項目的投資成本會增加,質量可能下降。
我們的研究監測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稅后的投資回報率能達到15%以上,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步下降,到2011年投資回報率已經降到5%多一點。投資回報率的快速下降,折射出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效率在降低。我們一定要尋求有效率的增長。
孫立堅:從根本上講,要減少投資低效率問題,必須更好地扶持實體經濟與民營經濟發展。還要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真正減輕稅負,讓中小企業輕裝上陣。
過度的政府扶持可能導致新興產業產能過剩,補貼制度應設計合理
記者:此次強化了對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扶持,但市場人士擔憂,可能打亂新興產業的發展節奏,您如何看這個說法?
薛瀾: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有一個自然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研發到商業模式的探索,再到市場的推廣運用,如果在政府的主導下投資的話,確實可能會拔苗助長。企業在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探索上會喪失動力和機會,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很成問題。政府過度的扶持還經常會導致產能過剩,最終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而且有了補貼,很多企業可能就靠“編故事”騙補貼來生存,并沒有真正去改善產品性能、提高生產效率,相反很多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未必能拿到補貼,因此市場競爭會很不公平。財政補貼如何做到公平合理,真正起到推動產業發展的作用,這需要復雜的制度設計。
項目審批放松,會導致地方財政的壓力加劇,結構性減稅實施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加
記者:在新一輪項目上馬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需要配套大量資金,地方債務風險可能進一步突顯。您認為,地方債務風險是否會進一步加劇?
劉元春:地方債務和土地財政的問題已經較為突出,新增的投資項目中,中央支出的比例可以適度增加。從長遠看,化解地方債務問題,還要依靠財政體制的改革,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財權與事權。
蘇明:美國政府的負債率已經超過100%,日本政府的負債率也達到227%,而我國政府的負債率只有40%左右。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政府的負債率并不高,但也不排除個別項目和個別融資平臺會出現財務問題。
要解決擴大投資可能帶來的債務問題,關鍵是要引入民間資本,打破部分行業的壟斷,這既可以擴大投資,也可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白重恩:需要警惕的是,項目審批放松,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會增強,這會導致地方財政的壓力加劇,結構性減稅實施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加。這個過程中,政府要切實降低投資的沖動,真正給中小企業減稅。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