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馬克斯跟隨父母離開上海前往以色列時,曾在船上大哭。這個猶太男孩在上海居住了12年,舍不得離開他的中國阿媽,童年的玩伴,還有家里養的小貓。
六十多年過去了,馬克斯已經成了一名蜚聲國際的藝術家,他終于回到上海,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當時的保姆“阿媽”。
“就是因為她,我才成了藝術家,”馬克斯說。他從1960年代起就赫赫有名,作品色彩斑斕,線條華美。他曾為格萊美等許多重大活動和賽事設計海報,還曾在一艘瑞典的游艇上,以及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飛機上作畫。
馬克斯1937年出生于德國,全名叫彼得?馬克斯?芬克斯坦。他1938年跟隨父母雅各布和莎拉?芬克斯坦來到上海避難,在虹口的猶太人定居區居住,直到1949年。
馬克斯記得,童年時代的“阿媽”是父母的一位中國朋友家的女兒,其實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她剛來的時候我才三歲,”馬克斯回憶道。“那時候她幾乎天天到我家來,帶我散步,教我畫畫。”
馬克斯不記得她的姓名,年齡或者其他個人信息,只記得她比自己大幾歲,性格溫柔,總是在微笑,時常擁抱他。馬克斯飽含感情地記起,當初阿媽帶他去逛公園,教他看星星月亮,教他畫畫,鼓勵他在紙上任意馳騁著想象力。
他帶來了一些童年時代的家庭照片,希望阿媽能看到照片,認出自己。他的父親當時在虹口開了當地第一家大型的服裝店。
馬克斯說,如果能夠找到當年的阿媽,他“愿意盡我所能幫她安度晚年。如果她愿意,也可以接她到美國去生活。”他還表示,愿意盡力為她的孩子和家人提供幫助。但是,即便找不到她,“我仍然會永遠愛著她,把她當成我的姐姐。她始終都活在我心里。”
“許多猶太難民在上海度過了戰爭年代之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館長陳儉說。“他們的成功跟早年在上海的經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上海這座城市養育了他們。”
陳館長陪著馬克斯重游了當年的猶太人居住區。當年馬克斯可以從家里聽到附近的佛教寺廟和錫克教堂里傳來誦經的聲音。現在的猶太難民紀念館就位于當年的摩西會堂,在今天的長陽路62號。
“我最大的幸運就是在上海度過了童年,”馬克斯說。他和女兒莉貝拉一到上海,就趕到了虹口區的故居一帶,尋找當年的記憶。這是他第一次回到中國。馬克斯還將在上海開設自己的工作室,他的畫作也將在上海市浦東南路1101號1605室的工作室做展覽。今后他希望能夠常到中國來,將更多的作品帶來中國。
“從小我就聽大人講關于中國的事,聽爸爸,還有爺爺奶奶講,說中國人多么美,多么善良,救了我們的性命,”莉貝拉?馬克斯說。“今天上午我很激動。感覺就像回到了故鄉。”
二戰期間上海接納了三萬多猶太難民,其中兩萬多人曾在虹口的猶太人聚居區生活。(記者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