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流提升文化品位
如果說鄭州市第十四中學的“感恩教育”使學校文化凝聚著傳統和厚重,那么AFS國際文化交流則使學校文化張揚出多元和融合。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時代前進一日千里,培養學生在廣泛吸吶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放眼世界,用外民族文化的玉露瓊漿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為最終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奠定基礎,是新的歷史時期里,教育者肩負的使命和職責”。原永明校長曾經這樣說。
2004年,十四中加入“AFS國際文化交流組織”,成為“AFS國際文化交流組織”在中國河南的第二個成員單位。“AFS國際文化交流組織”是一個從事國際間教育交流的非盈利性民間國際組織,其前身是“美國戰地服務團”(American Field Service)。“AFS”國際間教師、中學生交流項目的突出特點在于生活在普普通通的接待家庭里,與接待家庭同吃、同住,在了解異國文化,在溝通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異國文化,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其主旨是讓更多的人通過文化交流,加深了解,消除隔閡,致力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2005年以來,學校先后向AFS項目國家選派6名教師和18名學生到美國、德國、意大利、巴西、比利時、挪威、芬蘭等國家進行國際文化交流。通過為期一年的異國工作、學習和生活,師生們的收獲是豐富的,感觸是深刻的。
施玉娟主任說:“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一個陌生的家庭,陌生的學校,陌生的社會,他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我。真正的了解一種文化之前,沒有評價的權利,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是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有不同。”
郭貴芹老師這樣總結她的美國生活:我在完全不同的國家和完全不同的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生活了一年。她歡迎我的到來,歡迎我為她書寫上中國的色彩。人生的每段經歷都是財富,曾經的的偶然拾得就見手中最珍貴的籌碼,帶著自信,感受細節中的美。
現就讀于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生物分子系的揚筱靜同學結束了她的芬蘭學習交流生活后,在日記里寫到:“我對世界知道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使我充滿了對交流國家的好奇。在這十個月中,我不僅熟練了接待國的語言,了解了她的文化,更值得驕傲的是我會用新的目光來看待生活,懂得如何諒解、珍惜、關愛身邊的人與物”。也正是這一年的學習交流,圓了她的出國夢,鋪平了留學美國的道路。
2006年秋開始,學校先后接待了分別來自于德國、意大利、泰國、奧地利、法國等五個國家的10名高中留學生。他們與接待家庭和諧相處,零距離體驗中國家庭的溫馨。在學校,他們和中國同學廣泛溝通交流,學習漢語,學習繪畫,練習書法,練習太極拳……游開封古都,品嘗中國傳統美味的絕妙;觀龍門石窟,欣賞洛陽牡丹的雍容;探少林,沉迷于中國武術的源遠流長……
教室里坐著來自于不同國度的同學,同學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不文明的語言沒有了,不文明的行為消失了,班風正了,學風濃了。
自由隨意的課外活動
校園里活動著幾個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異國學生的身影,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不同的學習方式相碰撞,不同的思維習慣相對接,“興趣課堂”、“英語角”等新的校園文化元素應運而生,學校課外活動五彩繽紛。
2007年以來,學校相繼與美國紐約州凱斯科爾地區中心學校、德國城區中心學校、法國瑪埪地區拉馬亭高中結為友好合作學校。2009年8月、2010年7月連續兩次承擔受教育部之邀訪華的“美國總統獎中學生代表團”在河南的接待任務。2010年4月成功接待法國中學生代表團的三十一位師生。2011年春節期間,原永明校長率十四中代表團師生十五人,赴美訪問“德國城區中心學校”、“凱斯科爾地區中心學校”兩所合作學校,在大洋彼岸度過了他們的兔年春節。交流的是思想,締結的是友誼,融合的是文化,提升的是品位。
自2006年暑期開始,學校連續五年舉辦“燦爛夏日”純外教暑期英語夏令營。外教的全程陪同,規范的英文原版教材,帶給學生的不僅是語言上的提高,也使學生不出國門就享受到了純英語語言環境中的寓學于樂的快樂學習。
AFS國際文化交流對十四中的文化影響是多元的。潛移默化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十四中的英語教學成績幾年來一直位于同類學校榜首,成了一種必然。
體育藝術彰顯辦學特色
教育的力量如同夢想一般,無形而巨大,催生了莘莘學子的理想之花;同樣學校在體育藝術教學,創造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
2006年11月30日,被“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中教創新教育研究院”授予“體育藝術特色教育示范學校”。2009年被河南省體育局、河南省教育廳審定為“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010年10月被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2010年12月被河南省學生體育總會確定為“青少年健美操培訓基地”。
學校一直堅持“教育重在育人,育人重在育心”的育人理念,讓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感受校園文化的力量。
那幅而今從頭越的奮斗藍圖
如今,以“夢想”為載體的培養模式,讓一批孩子在十四中學重新找回了自信和自我。在喜訊不斷的同時,不忽略每一個學生的慧根,不放棄對每一個學生的“因材施教”,更新培養觀念,拓寬培養渠道,豐富培養手段,學校讓教育回歸本源,讓學生在一個“寬容”“平等”的教育環境中實現個性化、多樣化發展。“學會自主嘗試,促進終身發展,成就精彩未來”,成為了這幅藍圖的主旋律。透過這幅藍圖,透過十四中人一張張意氣風發的笑臉,十四中的明天,讓我們拭目以待。(記者 馬守國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