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熱炒深圳人熱衷赴港打醬油 調查指并非潮流
深港“同城消費”才是趨勢
盡管這位資深媒體人不認為“換城消費”是深圳市場目前的消費“主流”,但他覺得,從赴港購物的現象中,可以看到深圳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出現的新變化。
他認為,這種新變化就是“深港同城化步子的加快”。
去年4月,深圳開始試點實施“一簽多行”,持此類簽注赴港客流總量現已突破780萬人次。有調查統計,在80多萬已辦理“一簽多行”的深圳居民中,一半以上把赴港購物的頻率提高到每月2至5次、至少每月1次的超過25%、近兩成居民調高至每月6到10次。12月6日深圳市公安局已經將辦理赴香港“個人游”簽注人員范圍擴大至常住深圳的非廣東戶籍居民。
另據港府公開的調查結果,約有6.2萬名香港人、4.1萬個住戶在深圳安家,在深圳就業、經商、置業的香港居民更是遠遠超過這一數字。
這位資深媒體人認為,深、港往來逐步便利化、無障礙帶來的“雙城消費”或“同城消費”、“即興消費”,才應該是兩地居民真正初顯的消費趨勢。
財經專欄作家鐘林說,隨著“深港一體化”進程的提速,所謂“打醬油”不過是非主流的觀察和深港融合大趨勢之下的一個“快閃鏡頭”而已。
【香港調查】
是相互串門,不是單向掃貨
每天出入深圳羅湖口岸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顯得格外醒目:大多是女性,隨身“裝備”是行李箱或購物袋。近年來,這些家庭主婦往來兩地購物儼然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深圳人,被戲稱為到香港“打醬油”,而香港人則是“北上掃貨”。
深港互通,各取所需
家住深圳蓮塘的李先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香港采購日用品,行程并不遠,過關之后坐一站地鐵到上水站就要下車,“因為家里有小孩兒,像奶粉這樣的商品我就愿意到香港來買,而且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倒不是圖便宜。”雖然最近深圳物價接連上漲也給他帶來了一些壓力,但他的購物目標依然很明確,“順便捎些新鮮蔬菜或者日用品也是常有的事,這和下班后在超市順手買點兒菜回家沒多大區別”。
對深港兩地居民來說,互通有無“串門”的歷史已有多年了,因為香港物價高消費貴,很多港人每逢周末都會帶全家北上深圳,一頓豐盛的晚餐可能也只是在香港普通茶餐廳一餐飯的價格,而對普通家庭來說,回程中把購物袋裝滿食品,在高物價的香港也是一種勤儉持家的好選擇。開放自由行后,深圳居民雖不至于到香港“打牙祭”,但鑒于兩地市場互補性強,化妝品、日用品、奢侈品等香港質優價低的產品,吸引了大批深圳市民。兩地互通,各取所需,深港市民一直都在尋找著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用品,偶爾捎帶才劃算
“本來香港日用品就經常有折扣,現在人民幣不斷升值,到香港購物更等于折上加折,這對我們具有相當吸引力。加上一些日用品便宜耐放,只要過來購物也就順便多采購些”,隔幾個月就來香港購物的羅太太給記者算了筆賬:一支190克的“黑人”牙膏在深圳賣到12.5元人民幣,同樣的牙膏而且是200克一支,在香港只賣9.9元港幣,折合人民幣只有8元多。香蕉在深圳超市售價4.5元(人民幣,下同)一斤,香港只要約2元錢一斤;冷凍雞翅,深圳售價14.8元一斤,香港售價約12元;娃娃菜深圳售價4.9元一斤,香港則只要3元左右一斤。
當然,類似采購也是有選擇性的,大部分蔬菜、肉類還是香港貴得多,“特別是牛肉,香港超市好多牛肉都是國外進口的,哪怕是減價銷售的冷凍牛肉,也比深圳的貴差不多20%,更貴的那就要高好幾倍了。”
對于專程到香港“打醬油”的說法,羅太太表示并不認同,“我也只是偶爾到上水采購,這是最近的一站,即使這樣在香港境內往返路費也要40多港幣,還沒算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只是為了買幾捆青菜或者幾袋橙子就專程跑過來一趟,未免也太不值了,除非是耐儲存的日用品,而且數量要足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