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上海市總隊一支隊十中隊弘揚雷鋒精神紀事
十中隊國旗班副班長劉炎堃在南京路上給游客指路。江震中 攝
30年前的初春,武警上海市總隊一支隊十中隊官兵,高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的雄壯歌曲,接過“南京路上好八連”手中的鋼槍,進駐“中華商業(yè)第一街”,成為“霓虹燈下新一代”。
30年間,十中隊官兵與時俱進傳播雷鋒精神,爭當雷鋒傳人,以其獨有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執(zhí)著追求,在霓虹燈下續(xù)寫人間大愛,在改革開放前沿引領社會文明新風。
在雷鋒同志犧牲50周年之際,記者踏訪十里南京路,感受“霓虹燈下新一代”模范踐行雷鋒精神的新境界。
幫助82歲老人學上網聊天——
從物質幫扶到精神關懷
一位82歲的孤身老人網上會友的故事,在南京路振興街道傳為佳話。
“看到了、看到了……真沒想到,遠隔千山萬水,說見面就能見面!”龍年除夕夜,家住威海路振興大樓的任淑珍老人通過網絡視頻,見到了遠在廈門的親戚,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看著眼前動人的一幕,站在一旁的十中隊排長閔奇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故事還得從頭講起。任淑珍老人年輕時只身來到上海創(chuàng)業(yè),至今孤身一人。去年8月,排長閔奇在振興居委會聽說了這一情況后,便和戰(zhàn)友一起拎著水果前來看望。
一周后,閔奇再次前去看望老人,發(fā)現上次送的水果還沒吃完。老人不好意思地說:“孩子,以后不要再帶東西來了,我的退休工資不低,家里啥都不缺,就盼著有人跟我聊聊天。”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老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讓閔奇敏銳地意識到:如今城市里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內心的孤獨很難排遣。
從此,閔奇和戰(zhàn)友們一有空就到老人家里陪她聊天解悶。得知她喜歡聽戲曲,還選購部分碟片送給她。心與心的交流,讓這位原本孤寂的老人變得開心起來。
想到戰(zhàn)士們休息時間有限,不可能頻繁來陪老人聊天,閔奇便拿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教她上網。一個月后,老人終于學會了視頻聊天,閔奇又代她買了臺電腦,于是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此事引起了中隊黨支部的深思:在新時代學習雷鋒精神,不只是在重復一種歷史記憶,或者默念一種抽象符號,必須融入時代元素,賦予學雷鋒實踐新內涵。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學雷鋒活動應該更多地關注群眾的心理需要。
觀念轉變帶來新的行動。此后,他們在堅持開展物質幫扶的同時,注重拓展愛民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層次,使學雷鋒活動步入新境界。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一位游客抓拍的一張感人照片,定格了十中隊官兵幫助殘疾姑娘實現心愿的生動瞬間。家住一大會址附近的姑娘劉慧高位癱瘓。她一直有個心愿——到紀念館看一看,卻因怕給家人添麻煩而把愿望深埋心底。
2009年7月1日,聽說紀念館有武警講解員義務為游客提供服務后,她終于鼓足勇氣,讓家人帶她來到這里。由于當天紀念館的輪椅不夠用,中隊講解員程飛便主動提出背著她參觀。2個小時的參觀結束后,看著汗水濕透衣背的程飛,劉慧的眼睛濕潤了:“今天我不僅在一大會址看到了黨的昨天,還從武警戰(zhàn)士身上看到了黨的今天和明天。”
不久,紀念館意外地收到那位游客抓拍的照片后,立即將其張貼在醒目位置。許多來此參觀的游客,每當看到這幅武警戰(zhàn)士身背殘疾姑娘、臉上汗珠清晰可見的照片,無不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中隊長夏仙衛(wèi)告訴記者,自1995年一大會址紀念館擴建伊始,中隊就成立了黨史宣講小組,先后有53名戰(zhàn)士成為志愿者講解員。截至目前,他們已累計接待觀眾38萬多人次,被游客親切地稱為“橄欖綠講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