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村醫待遇織牢醫療“網底”
201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健全多渠道補償政策,根據鄉村醫生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多渠道予以補償。多地也相繼出臺提高村醫補助的政策,其中貴州省明確村醫定額補助從原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不低于300元,增加每年人均1200元的政府年終考核獎勵。
貴陽市息烽縣流長鄉前奔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羅孝華說,提高村醫補助后,估計今后每年行醫收入能達近兩萬元,“這個收入水平能和外出打工的工資收入基本持平,有利于吸收‘新鮮血液’加入到村醫隊伍中來,逐步緩解隊伍結構老化的問題。”
劉喬英建議,村醫待遇還需要繼續逐步提高,并結合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參加新農保,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還應大力培養本地醫務人員”,陳關良說,一方面通過進修培訓等方式,提高現有醫務人員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可采取定向培養方式,鼓勵應屆高中生報考醫學專業,學成后回家鄉服務。
束曉梅認為,我國醫療服務“網底”中,村醫數量最多,對他們的培訓針對性要強,培訓資金應由政府承擔。
“村醫什么病都得看,需要具備多種醫療知識。所以,要多給他們一些到大醫院門診、急診室臨床進修的機會,進行全面培訓。讓村醫‘坐得住’,群眾才能‘看病不出村’。”束曉梅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