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車間”蒼蠅橫飛

▲送豆腐的面包車駛出作坊所在地。

▲面包車來到王府井陽光菜市場,車內男子開始卸豆腐。
屋里環境極差,地面上污水橫流、滿是豆渣,空氣中散發著酸臭味,屋頂及四壁布滿灰塵,大大小小的缸、桶、盆擺放凌亂,這些容器內壁都有一層厚厚的油污,大批蒼蠅一會兒趴到上面,一會兒在空中盤旋……
這里未懸掛任何營業執照。一間加工房內的兩側有三個灶臺,灶臺上放著煮鍋,一根臟兮兮的水管一頭直接放在一口煮鍋內。灶臺旁擺放著加工豆腐用的蒸布和木板,雖然很臟,但仍然還在使用。生產現場,兩名女子和一名男子將加工好的豆腐一摞摞放入地上的白箱子里。距離白箱子不遠處,裝黃豆的編織袋被放在墻角,袋子已被污水浸濕。
日產三無豆腐數百斤
在灶臺旁堆放著標有石膏的編織袋,工人不時從袋內將白色粉狀物混入磨制好的豆漿中。
據了解,在制作豆腐的過程中,為使豆漿中的大豆蛋白凝結,需要用鹽鹵或石膏“點鹵”,這樣能使分散的蛋白質顆粒聚集到一塊兒,成了豆腐腦后再擠出水分,就變成了豆腐。
記者問工人為什么不用“鹵水”點豆腐。工人說:“用鹵水點豆腐,每斤黃豆只能加工出2.5斤左右的豆腐,而采用石膏,每斤黃豆卻能加工出大約5斤豆腐。產量提高了,利潤自然就高了。”記者詢問其加入的石膏的種類,工人沒有回答。
另據一名女工介紹,“加工點規模有限,每天頂多生產500斤豆腐”。但除了豆腐外,這里還加工一些豆腐皮、豆腐泡等制品。
“你們的豆腐都賣到哪兒啊?”記者問。工人回答說:“我們不知道,有專門的人送。”
■追蹤流向
豆腐送進陽光菜市場
通過幾天的觀察,記者發現,每天上午至中午,“黑作坊”進行生產和加工;豆制品經過晾曬后,次日凌晨4點多,尾號為5808的紅色面包車負責送貨。
10月14日凌晨近4點,記者分兩路駕車追蹤面包車向何處送貨。4點15分,“黑作坊”內的燈光突然亮起,透過門窗可以看到,一名男子正在向面包車上裝貨。隨后,該男子駕車駛入朝陽北路,一直向西行駛。面包車對身邊車輛十分警惕,經常變速行駛,甚至一度在綠燈時停下,“讓”過長時間緊隨其后的一路記者。
40分鐘后,面包車駛入王府井鬧市區,拐入王府井金錢豹北側第一個胡同內,停在了王府井陽光菜市場門前。此時,正是市場商戶上貨時間,市場門前送貨車絡繹不絕。5808面包車內的男子下車進入市場后,推出一輛手推車,將面包車上所載的成箱的豆腐放至手推車上,隨后送入市場。男子往返了三次,送了約15箱豆腐。
記者尾隨送貨男子進入市場,發現其將豆腐卸至市場內西側的一家豆腐攤點。這些豆腐全是“裸體豆腐”,并無任何外包裝。
據“收貨”的女攤主介紹,她家只賣石膏豆腐,如果想買鹵水豆腐,只能到市場其他家購買。“石膏豆腐每斤1.2元,豆皮與豆泡每斤分別為3.5元和4元。”她還表示,送貨男子是她家的供貨商。記者詢問這些豆制品產于何處,她表示對此并不清楚。
在此過程中,有不少提著大袋小袋來買豆腐的人。經聊天得知,這些人大部分來自周邊餐館。一名餐館采購員告訴記者:“量少時,餐館自己來買;量大時,讓攤主送到餐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