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V”只是個導向
按照北京市衛生局官網披露的信息,首批“V”字專家們將“持證上崗”,并在“北京市健康促進工作委員會、北京市衛生局的統一領導與安排下,參與在京電視、報紙和網絡媒體的健康科普傳播工作”。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沒有獲準“V”字的專家們都不具備科普資質呢?
經常收看北京電視臺的《養生堂》、《健康大智慧》、《健康北京》等健康養生類節目的觀眾一定熟知曲黎敏、程凱、趙之心等專家的名字,他們不僅經常出現在電視中,還有各自的著作和影音制品,在健康養生領域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但意外的是,這些名字都沒有出現在“V”字團隊中。
對此,趙春惠解釋說,入選的養生專家并非以媒體出現的頻率為依據,這些“臉熟”的專家可能沒有提出相應的認證申請,但這并不表示他們就不是專家。此外,雖然按照規定,官方認證的專家將優先推薦在衛生局和媒體合作的養生科普欄目中“出鏡”,但不意味著所有“出鏡”的養生專家都強制要求“持證上崗”。“今后,衛生部門還將根據市民需求,對專家數量進行適時增補,推出第二批、第三批官方認證專家。”
雖然,“V”字團隊稱得上是精英匯聚,但是,面對已經“名家輩出”、遍地開花的養生市場,“V”字團隊的影響力又有多大呢?
就此,《中國經濟周刊》聯系了中國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曦淪,他認為,品牌認知度是由知名度、聯想度、美譽度三個維度構成的。像曲黎敏、程凱、趙之心等“成名”專家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品牌效應,獲得了知名度。而“官方認證”強化了美譽度,會產生積極影響,但如果知名度不高,也未必比其他“成名”的養生專家擁有更多的客戶。
“打造知名度是需要成本的,包括時間成本、財務成本等。改變人們心目中對已經‘成名’的專家的認知,還是具有挑戰性的。”楊曦淪說。
8月22日,記者致電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負責人員稱他們已經看到了專家的名單,但目前已經完成錄制的《養生堂》節目還可以播出大約半個月的時間。“至于是否調換節目嘉賓,要等到和名單進行對比之后,才能定奪。”
針對這種情況,趙春惠解釋說:“衛生局每年都要與媒體合作,進行大量的科普宣傳,這些欄目會請專家庫中的人來宣講。至于媒體自己舉辦的養生節目,選擇什么樣的醫療專家,衛生部門并無權干涉。”
從醫十余年來,李春良從未上過電視,也沒有出版過任何養生方面的書籍和音像制品。 “這些節目都有固定的專家名單,這些專家都是有時間、有精力,愿意跟媒體合作,也擅于講授傳播的,畢竟節目制作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收視率和節目效果。”
李春良認為:“養生市場的規范化僅靠官方認證的專家庫顯然是不足的,很多養生方法都是來源于民間的經驗積累,甚至也有偏方。”
閑暇時間,李春良非常喜歡收看央視四套的《中華醫藥》欄目,其中的養生治療方法多來源于尋常百姓的生活智慧,“科班出身”的專家不到半數。“我也在學習、嘗試,這會豐富大家的視野,更符合大眾保健的需求。”
趙春惠則認為,健康科普專家庫的成立是個導向,告訴大家正確的健康保健知識是什么,而中醫養生市場的規范化并非僅憑這個庫就能根治,需要衛生、工商等多部門的合力推動,并研究制定養生保健服務機構設置和人員準入條件,對圖書出版、節目制作關于養生保健方面的內容,相關部門也應嚴格把關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