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試題難不難? 福建命題組詳解高考試卷
【政治】
“美麗中國”反映時代要求
>>解讀
試題形式多樣
弘揚主旋律
彰顯“正能量”
2013年政治試題體現穩中求新,提升命題質量。試題凸顯對基礎知識理解和運用的考核,如第34題對考生正確理解概念的基本內涵和形成過程的考查。
試題的設置體現綜合性,如第33題,通過對傳導的設計,考查考生思維過程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第36題,以詩配畫的形式,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試題追求意境美,彰顯人文性和藝術性。試題的呈現形式多樣化,如詩配畫、排序、傳導、圖表等。試題立意高,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性,關注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人類的福祉,體現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社會發展方向。
試題強化能力立意,選取考生所熟悉的情景材料。第39題圍繞建設“美麗中國”這一反映時代要求的主題,設置了側重考查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辯證思維、綜合分析、批判性思維等不同能力和方法要求的問題。試題弘揚主旋律,彰顯“正能量”。如第25題福建省“改善民生的做法”、第27題中國政府對釣魚島的主權宣示、第28題“最美群體”、第39題“美麗中國”和第42題“雅安地震的抗震救災”等。引導考生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體現了對考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查。試題引導教學摒棄“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的弊端,有較好的區分度。
【地理】
情景素材體現鄉土福建
>>解讀
貼近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國內外經濟建設和時政熱點
地理試卷的題型、結構、題量與分值與去年大體一致,難度適中。試卷預估難度值介于0.55到0.60之間。題呈現形式多樣,情境素材新穎。選擇題同一題組由易到難,梯度合理;綜合題各小題之間的關系緊密,由淺入深,呈現出能力層次的遞進和思維的逐漸展開。
地理試題貼近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國內外經濟建設和時政熱點,適度體現鄉土地理和福建特色。如3-4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某家電企業組織空間變化,1-2題,閩浙丘陵發展循環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40題(B),我國部分地區冷凍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等,引導考生關注熱點,熱愛家鄉,學以致用。
著重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卷共有10幅圖表,包括區域地圖、統計圖表、專題地圖、模式圖與景觀圖片,試題注重圖表信息呈現的簡潔性,要求考生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文信息,綜合分析、歸納、運用信息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地理學科特色。此外,地理在落實新課標“開展地理觀察、地理考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方面做了大膽嘗試,引導學生重視開展問題探究等實踐活動。
【歷史】
中外史比例45:39
>>解讀
突破單線思維,貫穿中外,立體構思
歷史試卷注重“三維”導引,以選做《歷史上的重大改革》(滿分100分)為例,中外史比例為54∶46;必修部分三個模塊比例為31∶37∶16,中外史比例為45∶39。
整個試卷凸顯新課改理念。第13、20、21三道試題考查必修Ⅰ政治史模塊內容。赤壁之戰題、抗日戰爭題、志愿軍題展示了從古到今中國軍事史上運籌帷幄,以弱勝強,伸張正義的案例,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不畏艱險,克敵制勝的堅定信念。
同時,突破單線思維,貫穿中外,立體構思;立足歷史學科特質,學科滲透,發散思維。第38題圍繞“工業化”這一主題,以英國、前蘇聯和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為載體,進行立體構思,突破了單線式的一對一思維。第13赤壁之戰題、第23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題,在立足歷史學科的基礎上,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以求勾勒出特定的歷史畫面。
【物理】
總體難度有所降低
>>解讀
實驗題注重實踐性和過程性,力求避免變相為計算題
今年的物理試卷結構穩定,總體難度較去年有所降低,力求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和較好的區分度。
試題的情景多為學生所熟悉,但不失對能力的考查。如第21題通過桿環系統考查基本的受力分析和“質點”模型。第22題的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問題,具有“新穎而不偏怪、巧妙而不繁難”的特點,有效考查學生獲取有用信息分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實驗題注重對基本實驗技能、基本實驗儀器使用和實驗方法的考查,凸顯實驗題的考查特點,力求避免將實驗題變相為計算題。注重實踐性和過程性的實驗題命題思想,體現了高中物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整份試卷的易、中、難比例適當,選擇題難度有一定下降。在選擇題的選項設置上,考查了考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掌握程度;計算題采用由易到難的分步設問,有效鑒別考生能力高低。在兩個選考模塊試題的命制上,有效確保兩個選考模塊試題的同質性和難度相當,對不同學習需求和不同個性發展的考生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