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嶝鹽場昨關閉 曾是廈門唯一定點食鹽鹽場
鹽盡于此
又一傳統產業在廈消失
制鹽,對于年輕人來說也許很陌生,但是對老一輩生活在海邊的人們而言,卻再熟悉不過了。據稱,上世紀70年代左右,大嶝漁民7成左右的收入靠鹽田。翔安區文史專家張再勇介紹,早在宋代,朱熹主簿同安時,曾經來到大嶝,看到當地鹽場的鹽女面朝鹽田背朝天,每日受風吹日曬之苦,十分感慨。于是,他建議鹽女們用紅頭巾裹頭遮面,以擋風日。
大嶝女子裹紅頭巾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記者注意到,昨天在大嶝鹽場做最后工作的鹽女們,也不約而同地全部裹上了紅頭巾。在鹽業專家看來,大嶝鹽場悄然關閉,實際上也標志著一個古老的傳統產業在廈門消失。老產業不斷被新產業更替,折射出的,正是一座城市前進的步伐。
揭秘
海水要變鹽
先過七道“坎”
大嶝鹽場的鹽工老蔡說,每天海水漲潮時分,他們就利用溝渠引水,這些海水,必須經過7道依地勢而建的“土坎蒸發池”。在第一道坎,鹽度只有2%,經過多道蒸發,到第七坎時,鹽度達20%左右,但這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
緊接著,鹽工們將高鹽度海水灌入 “結晶池”,同時灌入一種特殊的原料鹵水,此刻海水鹽度達到24%,之后再經日光照射和風吹,開始結晶。鹽工們借助旋轉工具,繼續提高鹽粒的均勻程度和質量,減少水分含量。結晶之后,結晶池里,便出現了白雪一樣的結晶鹽。(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元暉 本組圖/朱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