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路上 長樂船王曾威風八面
象嶼村王厚家族老宅
翻開中國海外交通史、對外貿易史,有一個名字時常出現——王厚,提到王厚必會前綴二字——“長樂”,或直稱“長樂人”,或稱“長樂船戶”、“長樂船主”。這位自明萬歷年間活躍于海上絲路的船王,被稱為近代航運業主的先驅。記者在長樂調查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存時,輾轉在長樂市猴嶼鄉找到了王厚的宗祠——王氏祖廳,還有村中王氏和他后人住過的舊居。
王厚是王審知后人
閩江邊的猴嶼鄉象嶼村是王厚的故鄉。記者走進村子,問是否還存有王厚舊居?已沒有多少人能知道王厚是誰。但問村里最早開始跑船且生意做得最大的人住在哪里?村干部徑直將記者領到了陳氏宗祠旁的一幢十分破舊的老宅,說:“小時候聽村里老人說,王家最早在外跑船的人就住在這里,當時是跑日本船出名的?!?/p>
問王氏祖廳在哪里?村干部帶著記者沿象嶼古石階,三轉兩轉就來到了一座不大的古厝,一進門就看到正廳高懸的朱底金字牌匾上寫著“開閩第一家”。住在祠前的王家人說:“我們是王審知的后人,王審知被稱為開閩第一人,我們當然是開閩第一家?!膘魞惹队幸粔K重修祖廳碑,上面刻著:“吾村王氏始祖出開閩王審知派系。象嶼原祖由升臺公衍世,就福州東門外鼓嶺下,肇安江左象嶼一帶環山近水,艱創百世基業,已歷盡數百余載……”
王厚屬三槐堂王氏,祖廳正門前鐫刻兩對楹聯:“槐為王氏傳家樹,杏是唐人及第花”、“祠傳象峰崇特祀,原本開閩溯分支”。正廳最醒目處為黑底金字匾的“三槐堂”。王家在象嶼開的第一個供自家子弟讀書的塾館就設于此。王厚為何成為一代船王?
催生一代船王的原因很多,明代后期日本急需絲織品是原因之一。在16世紀后期,日本的絲織業發展較快,但其養蠶業與絲織業脫節,原料生產難以滿足需要,有一半左右的生絲需進口,當地絲織品極貴,所以價廉物美的中國生絲、絲織品都是日本的搶手貨。據嘉靖后期人鄭若曾記載:“絲,所以為織絹纻之用也,蓋彼國自有成式花樣,朝會宴享必自織而后用之,中國絹纻但充里衣而已。若番舶不通,則無絲可織?!比f歷年間姚士麟曾援引嘉靖時中國商人童華的話說,當時日本所需物資,皆產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