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7天跟拍大田板凳龍民俗 紀錄片獲世界大獎
作為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學生,正巧剛剛學了影視剪輯技巧,楊當凌簡單寫了個大綱,就啟動了紀錄片拍攝計劃。但她的想法挺宏大,“大家以往看到的多是舞龍過程,我想記錄更多不為眾人所知的文化內涵”。
正巧,她的同學發現了大田溫鎮的宗祠正在制作板凳龍,欣喜異常的楊當凌趕到現場,找到老年人和青年人兩代工匠。“很幸運,我正好撞上了板凳龍的大修,龍頭、龍尾都重新制作,不是往年只是修改下外部裝飾。”她說,“拍攝條件很符合我的期望,有老有少,有傳承;宗祠老宅,有風味。”于是去年春節從初八開始,每天從早上7點一直到晚上7點,楊當凌帶著她的尼康單反相機,一路跟拍到正月十五,從制作過程,到祈福儀式,積累了超過100G的素材帶。
傳人的堅守,讓她感動
在大田,大部分鄉村都有迎龍的習俗。龍都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除龍身外,其余部位一般由鄉鎮牽頭制作并統一保管。龍身則由各戶人家自己制作。這項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傳統技藝已逾千年,其制作之精巧,集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與扎、制、編、糊等工藝于一體。舞龍時候還講求技巧和體力,融體育、雜技、舞蹈于一爐。
在這部紀錄片中,楊當凌聚焦了板凳龍制作工匠溫道電、溫道雙兩兄弟,和他們18歲的徒弟溫華勝,一起制作龍頭、龍尾的過程。溫道雙負責制作骨架,有鼻子有眼,甚至還有牙齒、龍眉。族中長老說起其中的細節頭頭是道:“板凳龍傳承的是龍的血脈,龍頭高,象征站高望遠,龍須長代表長命百歲,龍尾象魚尾,討個年年有余的好彩頭。”哥哥溫道電巧手一揮,一把剪刀給龍頭龍尾添上了絕妙的剪紙裝飾,讓龍有了血肉。
在制作的過程中,徒弟溫華勝非常認真,一天12小時下來沒有喊累。和溫鎮的其他孩子一樣,他從小就看著父輩做龍、舞龍,聽著各種關于龍的故事,傳承的種子就慢慢地在心中生根發芽,“玩著玩著就成了師徒,說不清楚到底哪年開始做龍”。在他看來,制龍不僅有挑戰性,還有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