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開發古城進入實質性階段 將打造“三城”
古城保護開發——
更好留下漳州歷史記憶
漳州古城已引入布袋木偶戲等一批非遺項目 記者 蔡文原 實習生 陳小麗 攝
在漳州古城經常可以欣賞到錦歌表演 楊特團 攝
漳州古城保護開發(一期)項目征收范圍線出爐以來,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不少群眾表示支持,有的則對“保護性”開發存有疑慮。
“古城改造不是拆舊建新,而是讓其得到更好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沈永智表示,古城保護開發以保留傳統、恢復原貌為主,項目規劃實施堅持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的理念,對古城內違章建筑、老化了的基礎設施予以拆除,對現存的歷史文化古跡則繼續采取“修舊如舊”的修繕方式保護,保持和延續古城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通過專業團隊的規劃設計,才能更好地彰顯漳州特色,突出閩南風味,留下漳州歷史的記憶。”沈永智說。
根據市民對于不再安排回遷的疑慮,沈永智表示,這些項目都是根據漳州市政府批復的《漳州古城保護與有機更新規劃設計》進行實施,都是市政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和重要文物保護修復項目,不適宜讓居民回遷。如東宋河整治、三條道路改造等,古城幾個入口改造項目,涉及古城配套停車場和游客服務中心建設,特別是文廟片區恢復府學和泮池,即按文廟規制恢復歷史原貌。目前這些項目已委托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漳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分院、臺灣Urbaneer都市工作群、臺灣淡江大學等4家規劃設計單位聯合做單體深化設計,并已基本完成。這些項目建成后,將有效地緩解古城及周邊停車壓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也對打造古城核心景點,恢復古城原有風貌,改善古城人居環境,激發古城活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將有力推動古城保護、開發利用和長遠發展。
那么,是不是古城里將不再有“原住民”了?漳州歷史街區保護開發管委會也給出了答案,根據漳州古城規劃,明確總體保護開發格局為“一核、一環、兩翼、四片”。其中的“四片”將依托青年路、龍眼營、芳華里、延安南路四個區塊古民居,打造形成集居住、休閑、創業于一體的古城文化生活體驗區。
除此之外,恢復本土老字號商鋪和各種經營業態也是古城改造和有機更新的一個重點,“只有古城‘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配套服務完善起來,特別是溫泉城建設好了,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漳州歷史街區保護開發管委會文化旅游負責人李海光說。近年來,漳州古城保護開發過程中積極引入漳州傳統項目,加快文化與業態更新,先后將漳州燈謎藝術博物館、曉風書屋植入古城,建成孫中山紀念館、薌城區圖書館、閩南文獻館,以府埕為中心,引入徐竹初木偶頭雕刻、漳州布袋木偶戲、漳浦剪紙、漳繡等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臺灣無形文化資產“獅頭旺”項目,打造漳州“非遺”文化特色街。同時,依托古城老街及僑村老別墅區,植育發展了一批酒吧、咖啡、茶藝和特色小吃等文化休閑產業項目,帶動古城業態和人氣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