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霧“吞沒”鷺島 廈門昨日兩次發(fā)布黃色大霧預警
東南網(wǎng)3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泓/文 常海軍吳曉平/圖)白茫茫、霧蒙蒙,昨日的廈門又再次籠罩在大霧之中,島內(nèi)能見度最低的時候,一度低至69米。
這場霧從昨天凌晨開始影響廈門。起床晨練的市民陳女士說,這樣的場景,讓人想起著名京劇劇目《三岔口》:“兩人面對面打斗,卻看不清對方是誰。”
然而,正當昨天上午的霧氣還未完全散去之時,昨天下午4時左右,一波平流霧從海面上襲廈,再次讓廈門陷入白蒙蒙中。
濃霧侵城 能見度曾不足百米
又是大霧黃色預警信號。
昨天,廈門再次起霧,廈門市氣象臺于昨天凌晨4時30分發(fā)布了今年的第三個大霧黃色預警信號,預警廈門未來12小時將出現(xiàn)能見度小于500米,局部小于200米的大霧天氣。
陳女士以《三岔口》劇情來比喻昨天的大霧,雖然略顯夸張,不過昨日早晨廈門能見度確實很低。導報記者從氣象部門了解到,昨天早上6點左右,廈門狐尾山的能見度一度低至69米。
直到昨天上午上班高峰期,霧氣仍然很大,能見度很低,其中8時左右,海滄大橋能見度只有104米,行車在海滄大橋上,基本上看不到橋上的“海滄大橋”四個大字。
島內(nèi)區(qū)域霧氣最大的地方,也就是集中在輪渡至東渡附近。東渡港區(qū)附近的能見度大部分不足200米,輪渡附近內(nèi)厝澳觀測點監(jiān)測到的能見度,一度低至300米左右。
是什么醞釀出這場大霧?廈門市氣象臺副臺長、首席預報員陳德花告訴導報記者,造成昨天大霧的原因,主要在于風小、溫高及大氣層的逆溫現(xiàn)象。
陳德花告訴導報記者,前天夜里開始覆蓋在廈門城市上空的云層形成了逆溫現(xiàn)象。這樣一來,就仿佛在廈門上空蓋了一層被子,從海面涌入的水汽集中在大氣近地層,再加上風速小風吹不開水汽,也就形成了昨天的大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