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引山火泉州14人被抓 莫讓清明成為森林的忌日
【反思】
清明防火,還能做什么?
泉州市森林防火辦稱,今年的防控工作已經提前部署,細化到要求每個村至少有20人的隊伍進行巡邏和勸誡,但擋不住祭掃人群太多,各種方式攜帶火源進山。
“市政府的禁令其實已經宣傳得很到位,但現場執行起來,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說起清明防火,鯉城區金龍街道武裝部部長洪杰士有些無奈,4月5日中午12點左右,他帶著一個巡邏小組,來到玉霞社區畚箕坑。這里是一片墳地,每年的防火形勢都非常嚴峻,“很多人自認為能控制得住,對潛在的危害不以為意”。因此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每年都要把這里當作重中之重。
跟預料中一樣,部分村民開始燒紙、放鞭炮,但看到巡邏人員,很多還是會收斂,盡快燒完并保證會滅了火源。看到一個墓地前有一大幫人在燒紙錢,火還很旺,洪杰士就上前制止,不料引起對方的反感,胸口還挨了對方一拳。
事后,洪杰士通過社區,向打人者進行批評警告,但沒有報警。“祭掃是種風俗,燒紙、放鞭炮是一直傳下來的習慣,不好堵,更何況那么多人,攔都攔不住。”在他看來,文明祭掃,不能只寄望于市民觀念和素質的突然性提升,政府部門也要有所動作,比如通過財政投入,多建一些骨灰堂,免費給當地村民使用,這樣祭掃時就能在相對安全的地方燒紙、放鞭炮。一整片推動難度很大,那就一小片一小片推動,讓老百姓慢慢感受到好處,就能慢慢扭轉過來,“安心祭掃,總比被各種宣傳口號圍繞、擔驚受怕會起火,好很多”。
海都也呼吁廣大讀者,清明掃墓,緬懷先人,重要的在于“情”,心意到了,一束鮮花的分量都不會輕。